探春在《紅樓夢》里面可以說既是一個有詩才的才女又是一個很有謀略的改革家。
只是很多人也為她對生母趙姨娘不近乎人情的態度感到心寒。
但站在她的角度為她考慮一下,她亦是無奈和痛苦的。
她不甘落于人后,有著十分要強的心性。
這一點也是熙鳳這樣一個能干人賞識她的地方。只是可惜沒托生在太太肚子里,是個庶出的身份。
“庶出”這個身份已經成為定局,出生不可自主也就罷了,關鍵是生母趙姨娘太不爭氣,一天到晚只知道愚妾爭閑氣。
所以探春竭盡全力要跟她撇清關系,要站在王夫人這一邊。她雖然知道弟弟賈環名義上是主子,只是因為總是聽從趙姨娘的唆使同樣是使人看不起的。
但心性高強的探春不能讓人看不起。她本身就無奈痛苦因為血緣跟趙姨娘有關系了,已經覺得自己沾染了污點,更不可能去親近她了。
關鍵這趙姨娘還總是要提醒她,她是從她腸子里爬出來的,做人不能忘本,不要雀兒揀著旺處去飛。
探春竭力擺脫跟她的關系,可是趙姨娘卻還老想著來拉近兩人的關系。
似乎是在暗示:你跟我應該是同一類的人。趙姨娘就屬于那種自己不好還見不得別人好的人。希望爭強好勝的探春跟她一樣,這樣她就有了合謀者。
這種自己不爭氣還想同化求取上進的人的人最可惡了。
這樣,怎么不惹得探春更加大動肝火?
探春和《金粉世家》里的八妹梅麗有點像,都好強活潑的。只不過梅麗雖然也是庶出,叫親媽“二姨媽”。可她這個娘是安分守己,不爭不吵的所以不會討人嫌。
難怪探春在處理趙姨娘和芳官的矛盾中要痛心疾首地說趙姨娘怎么不學學人家周姨娘安分守己呢。
“庶出”的身份探春是在意的,但她更在意的是她已經是“庶出”了,可生母卻是個不成器的人,難怪誰都看不起。
探春曾說過:“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那時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兒家,一句多話也沒有我亂說的。太太滿心里都知道。如今因看重我,才叫我照管家務。”
在那個女性被束縛,不能自主的年代,對像探春這樣志向高遠,心比天高的女孩子來說其實是很痛苦的。
像這樣有才有遠見的女子要是個男兒身,說不定很多男子都不一定及得上。
不像當今社會,我們提倡男女平等,整飭陋習。女孩子也有機會去追求屬于她們自己的獨立生活。
無論是經濟獨立還是人格獨立。
誰說女子不如男?巾幗不讓須眉的事情也是有很多的。
而很多想遠走高飛脫離原生家庭的人,有的是有更高的追求,想去實現自己的價值。還有的就是竭力想脫離原生家庭帶給他們的痛苦,他們希望過上一種全新的生活。
探春的雅號是“蕉下客”。
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探春說自己最喜芭蕉。
因著這個名字,黛玉還笑話說古人曾云“蕉葉覆鹿”。
“蕉葉覆鹿”是一個典故:
“春秋時,鄭國樵夫打死一只鹿,怕被別人看見,就把它藏在坑中,蓋上蕉葉,后來他去取鹿時,忘了所藏的地方,于是就以為是一場夢。”
后以“蕉葉覆鹿”比喻“得失榮辱如夢幻”。
大概也有對這紅樓最終是一場幻夢的暗示吧。
所以探春自稱‘蕉下客’就是把自己比作一只鹿了,那就可以做鹿脯了。
“芭蕉”這個意象常常在詩文中出現,但通常“雨打芭蕉”都是代表了一種凄涼的心境,最易引起文人的羈旅之思,離愁別恨之類的情感。
而探春本人也是最終遠嫁他鄉,千里東風一夢遙,頗有凄涼意味。
但她在沒有遠嫁之前,也是賈府中為數不多的清醒人。但清醒人總是活得很累的,就像那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如果和眾人一起醉生夢死,那么也可以享受短暫的鮮花著錦的繁榮,只是因為過早看清了,單靠自己的力量又是無力的,所以才更加痛苦。
除了她理家的時候展示出非凡的才干與魄力之外,“抄檢大觀園”的時候探春也因為扇了王善保家的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個打人的行為從表面上看上去是探春正是因為自己“庶出”的身份所以更加自尊更加不能容許別人侵犯,但更深層次的是探春對看出賈府敗落時局的無奈心酸。
探春說:“你們今日早起不曾議論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們也漸漸的來了。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里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涂地!”
在這里探春情不自禁地哭了,而她這時的無奈心酸又有幾人知呢?
探春正是因為“庶出”這個身份限制了她的很多東西,她是真心為賈府的未來著想的。不然像她這樣的女孩兒早晚也是要出嫁,要去別人家的,以后在賈府也只能當做客,那么為什么一個“女大不中留”的姑娘反倒成如此傷心人呢?
因為這是她的家,她是這兒正兒八經的主子之一。
這個“庶出”身份,也一直是探春的心病。
熙鳳也說過:“將來攀親時,如今有一種輕狂人,先要打聽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別說庶出,便是我們的丫頭,比人家的小姐還強呢。將來不知那個沒造化的挑庶正誤了事呢,也不知那個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
不過探春遠嫁之后,關于她的結局是否在那邊過得好不好其實并未明說,因為有說因南海戡亂而嫁給了海南島上鎮海總制周瓊家的公子的,有說去做王妃的,也有說是去蠻夷島國和親的。
如果說去做王妃,也很容易讓我們想到賈元春的結局;如果是去和親,又不知道是否和王昭君類似。
書里并沒有詳細說探春遠嫁之后在那邊生活的光景,但遠離娘家確實是令人感傷的。更何況賈府又經歷了這么多重大的變故,樹倒猢猻散。探春哪怕不在家里想到也是傷心事。
如果探春能夠托生在太太的肚子里,能夠給她一個平臺充分發揮她的才能的話,那么她是否可以一展宏圖之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