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村是靈鷲山西北部七里鄉方圓60.45 平方公里的中心(轄上門、半嶺、里塢坑、毛栗塢、新屋5自然村,共130戶、450人,村內有畬族365人是靈鷲山唯一的少數民族村)。少嶺塢村由原少伸、雙嶺、毛塢三個行政村合并而成,有十多個自然村旁山依水而居,如僅少伸就有少伸、山路崗、藍家、大灣、前山5個自然村。從上門到少嶺塢,指的是沿大毛線(大頭村—毛塢村)公路七里鄉中部及東北部10公里范圍,含治嶺村的徐家、朱家、上金家塢、下金家塢4個自然村。
這一區域,在原《七里旅游總體規劃》中,針對上門少數民族—畬族村、上門瀑布、上門老鷹巖、蓑衣洞等人文景觀,規劃文化旅游——畬族民族風情旅游;在七里鄉東北部規劃治嶺巖溶地貌——少嶺塢村大坑塢泥石流遺跡科普教育觀光旅游區,分兩個亞區,治嶺村巖溶地貌和少嶺塢村大坑塢泥石流遺跡,建設內容為,地質科普館、景觀石林、石林迷宮、溶洞探奇、板栗采摘、大坑塢飛瀑、泥石流遺跡。
原《七里旅游總體規劃》完成于2005-2008年期間,第三稿以2008-2011年、2012-2014 年、2015-2020年為近、中、遠期。從終端2020年結果看,以七里鄉打造的國家4A桃源七里景區也是浙江省首個全鄉國家4A級鄉村旅游主題景區、獲得中國年度十大養生休閑度假勝地、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浙江省生態旅游示范區、浙江省養生養老示范基地等成果與榮譽稱號為標志,七里鄉在旅游區的景觀布局和開發建設中,圍繞“環境”、“氣候”兩大主題,同時深挖文化內涵,結合生態、休閑、健康、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特色資源方面已取得長足的進展。但是,七里南部楊塢、七里和七里排以及西部地區大頭、黃土嶺、上村等同中部上門畬族民族風情村、東北部的少嶺塢和治嶺以及北部中國最美的杭新景高速公路過境的素有“長壽村”之稱的沙龍五代榮村發展不平衡,中部、東北部以及北部仍在起步階段。
本文試圖將從上門到少嶺塢區域作為靈鷲山名山開發建設總系統的一個分系統,結合調查研究并力求同七里開發史、衢州地域主導文化結合得緊密些再緊密些,以及在資本生產要素變遷、人力資本勞動替代、資源驅動型發展模式向創新、技術、文化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模式轉換的大背景上,分篇提出戰略性設想及若干建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蘇軾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七里又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需要站到“拉遠距離、放大視野”高度重新認識與發現。
在通大毛線(大頭村—毛塢村)公路以前,鷲嶺古道(沿著衢徽古道出常山新橋橫山路村翻大頭嶺過早田半嶺凹上門少伸少嶺三百步嶺背到達靈鷲寺,就是鷲嶺古道)串并通聯著從上門到少嶺塢一帶的村莊。上世紀60年代公路取代衢徽古道以前,從上門到少嶺塢一帶的村民出山進城大都從少嶺塢村翻上下三百步嶺背出外寮口沿妙源溪進城。
徐映璞《浙江靈鷲山志》有云:“自太邱村(大頭)東行,下半嶺,出上門,過少伸藍家二十里,西達嶺根上嶺,三里有半山亭,又進為三百步,亦三里,極險峻,為嶺背,有法華庵”;“西自嶺根來者經上下三百步、嶺背,凡九里,皆險峻”;“西出(靈鷲)寺五里為嶺背;又五里為嶺根張姓”。三百步即“西自嶺根上山,將及嶺背最俊處名三百步。其實六百余步”。嶺根即少嶺塢少嶺村。
衢徽古道路全長約100公里。其中柯城區境 內40公里,常山縣境內26公里。舊時,從黃茶派溪頭坎底開始進入山區直到大頭早田沒有很陡的坡度。從大頭早田至常山新橋橫山路村,再往淳安白馬,越往山里越難走,其中最難的是要翻過10里長的大頭嶺和10.多里長的常山雷公嶺。因此,上世紀60年代公路取代衢徽古道以前,衢州城里人都以為大頭嶺指的是常山新橋橫山路村到早田村鷲嶺亭這段長坡路。但對于從上門到少嶺塢一帶的村民以及靈鷲山來自常山、開化的西路朝山香客來說,出早田村到半嶺凹也是一段長坡路,都稱大頭嶺。半嶺凹以下上門、少伸藍家、少嶺塢以下坡路為主。在少嶺塢一帶仍有鷲嶺古道遺跡。從上門到少嶺塢一帶的村民旁山依水而居“塢”,地勢都是周圍高中間凹的地方。今人在翻過半嶺凹大頭嶺即看到有畬族圖騰的上門畬寨大門。畬寨大門左右聯是:深山畬寨竹海人家,民宿七里竹韻畬村。這地方竹林深深,才是靈鷲山西北部七里鄉真正的也是最后的“世外桃源”。
1600多年前,東晉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這樣描寫世外桃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靈鷲山西北部七里鄉在唐末黃巢起義大軍轉戰浙西一帶時,并無七里之名,但卻是古老而發達的衢州這個地方的一個世外桃源。
黃巢起義大軍曾在靈鷲山西南部石梁小溝大嶺背駐扎營地。大嶺背東側嶺下有個黃茶村,因黃巢起義軍在此扎營而得名。因戰略轉移,黃巢起義大軍急需將一大批準備用于購置軍需的金銀財寶就地隱藏。黃巢的親信侍從想到了靈鷲山西北部的世外桃源。他們連夜沿著石梁溪逆流而上在龍潭邊上龍王廟附近找了一個不易發現的地方挖了一個大地窖,將金銀財寶秘密藏于窖中,并在龍王廟附近另一方位埋下一塊刻有“世外有桃源,山中落明珠”兩行字的石碑。黃巢的親信侍從用參拜龍王爺的儀式作為尋寶的明讖語,還設置了一套不為世人所知的尋寶的暗讖語。
龍潭邊上龍王廟是黃土嶺與均良村的分界,也是上七里村與下七里村的分界。人們參拜龍王爺,都要在拜壇前三拜手、九叩首,時起時立,即起、起、立。這“起、起、立”與“七七里”諧音。在親信侍從的建議下,黃巢為便于金銀財寶藏地的安全保密,以龍潭邊上龍王廟為中心命名了上七里、下七里、七里、七里排等等村莊。從此,靈鷲山西北部世外桃源有了七里之名。
后來朝廷的追兵果然得知黃巢在世外桃源七里藏寶的消息,進行了大規模的搜索,但由于七里的地方太多,找不準那個七里埋藏金銀財寶,終無所得。黃巢起義軍從大嶺背開赴江山,實現后來的開山劈路七百里直取福建的壯舉后,再也沒有機會回來過,所以七里埋的藏金銀財寶仍未被取走。藏寶的地點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迷。直到明代開國功勛劉基,輔助大將常遇春,攻克衢州城后,也來到桃源七里尋寶。足智多謀的劉基到桃源七里只破解了黃巢的親信侍從的尋寶的明讖語,只得到“上七里、下七里,金銀財寶藏在七七里”的龍潭邊上龍王廟附近埋下一塊刻有“世外有桃源,山中落明珠”兩行字的石碑,因不能破解黃巢的親信侍從的尋寶的暗讖語,終無所得。之后,桃源七里尋寶仍絡繹不絕!
2012年,黃土嶺與均良村合并為桃源村。這一與黃巢的親信侍從的“世外有桃源,山中落明珠”的桃源七里尋寶的明讖語巧合的村名,就是昭示世人,在現代化后現代化逆城市化的今天,桃源七里等你去尋寶!?
桃源七里的黃土嶺與均良村一帶,由于黃巢在世外桃源七里藏寶,東晉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描寫的世外桃源景象早已被足跡斑斑的桃源七里尋寶大軍打破。
而在現代化后現代化逆城市化的今天,隱藏于靈鷲山西北部七里鄉大山之中的真正的也是最后的“世外桃源”卻在從上門到少嶺塢一帶。
今天回頭看,靈鷲山西北部七里鄉在在唐末黃巢起義大軍轉戰浙西一帶時仍然是一個人口稀少的世外桃源。人口是農業社會生產力及地域綜合實力的天然尺度。在人力加手工工具的農業社會時代,最為寶貴的資源是能夠生產糧食的田地。真正大范圍開發在元至治元年(1321),早田村與橫山路村祖先也由芙蓉鄉章舍王遷入以后。
從農業開發史著眼,七里全鄉最開闊平坦的土地幾乎都在早田村,除了說明早田王氏是鄰近諸村部族居之最悠久者及早田村的先民頗具眼光之外,還傳遞出一個重要的歷史信息——衢徽古道路(翻10里長的大頭嶺和10.多里長的常山雷公嶺的陸路)開通于早田村與橫山路村祖先也由芙蓉鄉章舍王遷入以后。在此之前,從衢州到徽州,也就是現在的黃山市,主要是采用座船水路的方式完成,要繞一大彎,經蘭溪、梅城三江口,再上行新安江到徽州。
直到元至治元年(1321),早田村與橫山路村祖先也由芙蓉鄉章舍王遷入之前,基本上還是一個“世外桃源”,且南宋以來直到“三藩之亂”都是福建、江西、安徽以及本省的遂安(淳安)等地的移民避亂的“世外桃源”。更確切的說,七里山區真正大范圍開發在元至治元年(1321),早田村與橫山路村祖先由芙蓉鄉章舍王遷入以后,并伴隨著衢徽古道路的開通而走向歷史上的繁榮。
如,明代中葉主要商幫有徽商、晉商、洞庭商、江右商、龍游商(以龍游商為主體的浙商中衢商群體。沿著衢徽古道刻錄著衢州與徽州古代先人們從農耕文明豪邁地步向工商文明的足跡,而鷲嶺古道更是近代工商文明的先驅“衢州的蔡倫部落”邱山王氏發跡的印記。
清乾隆年間,王氏先祖王廷旆自江西玉山遷居衢州,在靈鷲山的廟源(即現妙源)紙槽做工,后抓住商機在盛產毛竹的邱山下大頭村購竹林,并紙槽,開創了衢州著名紙號“王立大”,被稱為“衢州的蔡倫部落”。邱山王氏是近代民族資本家,依托太邱山豐富的竹林資源成就了造紙大王,抗日戰爭后,擁有衢城水亭街半條街的店鋪、棧房。
又如,上門村畬族于清康熙年間為避“三藩之亂”后的空前浩劫從福建一帶遷居上門,已有近300年的歷史,生息繁衍至今,生產、歲時、信仰等風俗雖與漢族相近,但仍保持著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和語言,保留著許多本民族獨特的民風民俗。上門村畬族先人走的是黃巢起義軍開山劈路七百里直取福建的仙霞古道。他們越過仙霞關后繞道常山沿芳村溪逆流而上,到達橫山路村沿沿鷲嶺古道翻10里長的大頭嶺到達早田村,最后選定上門村。
耿精忠數萬叛軍亂衢3年,始終未破衢城,但在四鄉燒殺搶掠,十室九空。戰亂之后,衢縣,當時稱西安縣城鄉人口約減五分之三。“三藩之亂”最終沒有亂了清皇朝,卻苦了百姓。當時,除了福建人越過仙霞關后繞道常山沿芳村溪逆流而上,到達橫山路村沿沿鷲嶺古道翻10里長的大頭嶺外,還有安徽以及本省的遂安(淳安)、建德等地不少移民沿著衢徽古道翻過10多里長的常山雷公嶺,再沿鷲嶺古道到達七里各地。“三藩之亂”之后,七里人口增長不少,就是因為衢徽古道歷史上人來人往的繁榮。少嶺塢毛塢村的吳氏從建德壽昌遷入,至今還存有吳家大廳祠堂。少嶺塢少伸村的傅氏從福建上杭卜筑遷入,王氏先祖王廷旆在太邱山發跡,就得益于少伸村的傅氏從福建引種毛竹。
走在靈鷲山西北部七里太邱山下早田半嶺凹上門少伸少嶺三百步嶺背到達靈鷲寺的鷲嶺古道上,面對著從上門到少嶺塢的歷史回音壁,你會聽到一個獨特的桃源七里文化發展模式的美妙的和聲:
——元至治元年(1321)以來,來自芙蓉鄉章舍王、福建、江西、安徽以及本省的遂安(淳安)、建德等地的移民,匯聚到靈鷲山西北部七里太邱山下這片新墾地,相互間既有競爭,又有融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文化發展模式,這種文化更有新的創造力、匯聚力、以及包容力,形成新興的文化力量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到今天,從上門到少嶺的一些村莊,既有十數個姓氏融合共存的情況,也有不同姓氏村莊之間留存百年的歷史恩怨,但他們的祖輩都以難能可貴的包容力,使各個家族和諧共存,共同發展。這種文化力量延續到今天。
這些移耕的移民比之于衢州河谷平原地的純粹的農民眼界更為廣闊。明清以后,桃源七里就成為衢州歷史上比較發達的山區。少嶺塢少伸村的傅氏從福建引種毛竹成功后,進而帶動造紙為業的王氏先祖王廷旆在七里太邱山下造紙經營,以此發軔,成就衢州紙業發展。少嶺塢少伸村的《傅氏家譜》記載:“及竹林盛,紙之原料仍大增,制紙之人工漸感不敷,于是贛之業制紙者先后來,余贛(今余干)籍人也。閩人來此用竹為制紙之原料獲利倍多,于是各處相率仿效加以繁育,遂促進吾衢今日經濟之繁榮,而使贛籍之人相繼獲利也。在明代衢州之業造紙者僅二戶,迄于清末奚足千戶。”
在農業社會,一個發達的地域,必然有一個發達的地域主導思想文化與之相匹配。均良村的耕讀文化傳統就是來自明清以后桃源七里成為衢州歷史上比較發達的山區培育的結果。這個僅有120戶、343人的小山村,家家都有讀書人。70年代以來,共培養出大中專生、研究生、博士生40名,其中博士后4人,碩士3人。均良村的耕讀文化傳統反過來也佐證著明清以后桃源七里地域主導思想文化的發達。
從上門到少嶺塢,的確是竹里畬村“世外桃源”。畬族是我國南方的游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畬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廣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畬族人口較少,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國畬族人數有70多萬人。柯城區畬族3000多人,有四個民族村,民族村畬族人口與聚集規模在浙江省都是最高的。上門作為柯城區四個民族村之一,鷲嶺古道就是她們的前世今生。特別是,處于自明清以后桃源七里成為衢州歷史上比較發達的山區的新文化發展模式的竹里畬村“世外桃源”,就成為靈鷲山名山開發建設最為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總之,靈鷲山名山開發建設總系統離不開從上門到少嶺塢區域的分系統。
這里用詩人林敏蘇《畬族剪影》結束本文,下文接著談。
留一段時光的剪影在鳳凰的故鄉五千年悠悠歲月不改畬山青綠不變畬水淵源追隨著鳳凰飛落的山嶺我也只是時光里匆匆過客離去的離去歸來的歸來只有遠古吉祥的圖騰如印刻在畬山畬水也刻在每個畬族人心中從洪荒蠻遠到歲月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