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仕關西,家族滿山東。二年從車駕,齋祭甘泉宮。三朝國慶華,休沐還舊邦。四牡曜長路,輕蓋若飛鴻。五侯相餞送,高會集新豐。六樂陳廣坐,組帳揚春風。七盤起長袖,庭下列歌鐘。八珍盈雕俎,綺肴紛錯重。九族共瞻遲,賓友仰徽容。十載學無就,善宦一朝通。——鮑照《數名詩》
李白深受鮑照影響,杜甫曾寫詩盛贊李白“俊逸鮑參軍”。此詩中的“山東”與現在的山東省并非同一概念,但鮑照確實是山東人,他祖籍東海郡(今屬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
我國人與他國人在文化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宗族意識強、注重家族榮耀,古往今來,莫不如此。
前年過年回鄉,從乃福處得孫氏家譜,對本家宗族傳承才有大致概念。先祖元末從直隸棗強上林村遷入山東,先在廣饒落腳,后于明初遷至昌邑孫家道昭,經過幾代努力,道昭孫氏在明清兩代已成當地望族,四進士一翰林,御賜牌坊六幢。
明嘉靖年間,皇帝封賜孫氏“三世春曹”并諭立“三世春曹”牌坊于古昌邑城府第大門前,坊內刻“六朝封誥”四個大字,孫氏榮耀一時遠揚。春曹為禮部官職,道昭孫氏三代先后任禮部郎中,故得此賜。
道昭孫氏以道昭村為根據地,陸續有人遷出,為謀生、為發展,甚至遠赴海外。
小時候聽爺爺說最初遷入我村的先宗為兄弟兩人,另一人遷到鄰村沙嶺子,兩村孫氏為一家兩脈。
為從源頭上考證孫氏遷昌邑始祖的來龍去脈,奎章苦心二十年研究孫氏族譜,效勇、乃福等人為修家譜奔赴各地、歷時數年,終于將孫氏傳承基本理清,修成《道昭孫氏宗譜》,也與各地宗親建立了聯系。
爺爺十分重視代系傳承,多次向我們述說祖輩的事情。為證實先輩的名諱,曾讓我和弟弟去西門外的小橋下抄寫已做橋板的墓碑。鉆入橋洞,手觸石碑,隔了百年光陰,字跡已模糊,祖輩的面孔在追憶中逐漸清晰。清楚地記得當時將記下的名字寫在了一個本子上,本子讓爺爺小心翼翼地裝進了塑料袋里,高高地掛在了臥室墻上,過年前寫在了家堂之上。可惜爺爺沒有看到修好的家譜,他見到后肯定會十分高興。
八月十六,鳳忠爺爺在昌邑組織孫家聚會,受乃福之邀有幸參加。孫氏一族,歡聚一堂,暢飲孫家酒,共敘宗族情。情埋血脈中,一朝終自現。
鮑照詩名動江東,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稱贊“鮑照材力標舉,凌厲當年,如五丁鑿山,開人世之所未有”。道昭孫氏一門尚文尚德,雖未有驚世之才者,好文好德者甚眾。孫氏一門當自立自強,以善行義得取信于人,致力于義工事業的乃福便是突出代表。
祖輩的榮耀已是過往,道昭孫氏一門將秉承先祖之德,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