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一本《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的書,受益無窮。
這本書是日本作者齋藤孝的作品。
齋藤孝,1960年出生于日本靜岡縣。畢業于東京大學法學部,并在該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修完博士課程,現為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業為教育學、身體論、交流論。主要著作有《閱讀的力量》、《提問力》、《規劃力》、《開口就能說重點》、《超級閱讀術》等。
齋藤孝認為:要想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就要先從了解自己的個性下手。在本書中,他分享了16個名人的讀書學習技巧精華,分篇整理,提供了包羅萬象的學習方法。
容易找借口的人就要學學斯蒂芬.金的”外界隔絕學習法”;
煩惱自己無法堅持到底的人,就要學學村上春樹“為強健大腦而鍛煉身體”的學習法;
如果你天生反骨,老是不按常理出牌,就要學習香奈爾的“照鏡子學習法”……
發現特洛伊遺址的謝里曼,憑借自身獨特的外語學習方法,閱讀大量原文古籍,從而推測出特洛伊遺址的可能地點。
有人早上念書頭腦最清晰,有人晚上背單詞效果最好;有人閉關,有人在咖啡廳;有人躺著讀,有人要大家一起讀。你適合哪一種學習法?在本書中,作者既總結了十六位杰出人物的學習方法,又分享了作者自身的學習技巧。旨在為找不到適合自己學習方法的讀者提供啟示。
他們在人生中也曾遇到過關鍵性的轉折點,使他們成功轉變就是其獨特的學習方法。
在這些學習方法中,你一定可以找到適合自身情況、能夠長期堅持的方法。也可以在作者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學習法則。
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這十六位確立自己“原創學習法”的偉人都是些誰?他們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原創學習法”呢?
NO.1 德魯克的”目標管理&命名思考法”
彼得.德魯克被稱為現代經營學之父。
他現在已是95歲高齡,但他的字典里沒有“退休”二字,工作之余,他每年都會給自己出一個題目,然后花三個月集中對其進行學習。他就這樣以三個月、三年為期限,嚴格遵守“行動計劃”,不斷學習,充實自己。
他認為想要保持學習的緊迫感,必須制定目標與期限,并且目標不能只在心里想想,還要寫在看得見的地方。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有干勁,卻總是看不到成果的人,或者視野較狹窄,很難做到顧全大局的人。
NO.2 本田宗一郎的“不請自來學習法”
本田宗一郎認為學習要不恥下問。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會主動找到這方面的專家,不膽怯、不高傲、不擺架子、有目的地向其請教。弄清楚哪些才是實現目標所必備的知識,并用”OJT”學習法深入現場進行實踐學習。
“OJT”即”On the Job Training”就是只學習對工作有用的知識,因為目的性強,所以提問要非常清晰明確,拜訪專家、咨詢必要的知識、多傾聽、多觀察、不斷吸收掌握,這樣才能既高效又具有實踐性。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感覺做事沒有激情與熱情的人或者想要擺脫學歷自卑的人。
NO.3 斯蒂芬.金的”外界屏蔽法”
在學習時做到持之以恒其實很難,但斯蒂芬.金卻可以堅持每天寫兩千字。
他主張每天要選定一個能與外界徹底隔絕的時間段,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保證在這個時間段中,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學習,不完成每天的目標決不罷休。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難以養成學習習慣的人或者是喜歡找借口說事情多的人。
NO.4 夏目漱石的“個人主義學問”
漱石曾在倫敦留學生活中遭遇語言的障礙,陷入負面思維,但后來他客觀分析了現狀,反省自身,漸漸轉變思維,決定要用自己的做法,按照自己的標準,用更加“自己本位”的行事方式來對待一切,包括他喜愛的文學。后來他徹底擺脫了內心的煩悶,并轉化成為了正能量。
他認為如果一個成年人能抱著“自主創業”的意識學習,那么他將學到截然不同的東西。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特別認真,容易郁悶的人或是容易因為自卑陷入困境的人。
NO.5 歌德的“限定法”
歌德不僅擅長繪畫、彈琴,還精通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法語、英語與意大利語。雖然精通多門語言,但他卻在寫作時規定自己只能使用德語。
正因為他只專注于一件事,才能做到與眾不同。
他認為眼觀可以六路、但行為要專一。鍛煉洞察力的時候,切記不能限制范圍。
作為個體“行動”的時候,要學會限定一個方向,讓自己在這條路上與眾不同。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什么都想嘗試的人或雖然有自信,但卻不喜歡努力的人。
NO.6 吉田松陰的“相互學習法”
名師吉田松陰以飛耳長目為目標,憑借滿腔熱血和旺盛的好學心感化眾人。他能把監獄變成教室,并引導人們相互學習。他這種能讓人自發產生欲望的教育方式,就發源于監獄。
他認為每個人都能發揮自己的長項,可以輪流當老師,相互學習。在向他人傳授知識的同時,自身的學習熱情也會無形中高漲。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做事沒有激情的人或一個人提不起干勁的人。
NO.7 福澤諭吉的適塾式“切磋學習法”
是荷蘭語幫助諭吉找到了人生轉折點。他在注重實力的適塾學習荷蘭語,成為一名蘭學講師,并感受到了學習英語的必要性。后來他留洋赴美,有機會接觸到西方文明。可以說荷蘭語是他文明開化思想的原點。
他認為學生們要自發地開展活動、相互切磋、在前輩的指導下,自主地進行學習。大家這樣可以相互共勉,更容易激發參與者的學習干勁,還能幫助人們學會怎樣很快的適應人際關系。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容易找借口放松對自己要求的人或想要習慣與他人相處的人。
NO.8 澀澤榮一的“古典學習法”
如今,澀澤寫的《論語與算盤》重新獲得人們的關注。在一個普遍認為“商業地位最為卑賤”的時代里,這位近代實業大家卻把《論語》的教悔運用于商業之中。他經營的訣竅就在于堅守《論語》精神,讓“經濟與道德相協調”。
他認為要學會拉近自己與書本的距離,用書中的知識解決自身的問題。特別是能在古代典籍中能找到答案和依靠,可以讓自己的人生不再迷茫。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缺少精神支柱的人或決斷時容易沖動的人。
NO.9 香奈爾的“對鏡觀察法”
香奈爾的交際范圍很廣,她與畢加索、讓.谷克多和斯特拉文斯基都有交情。但她時刻都在審視自己,并用直面自己的儀式,幫自己打破常識,找到靈感。
她認為看鏡子的時候,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容貌與裝扮,而是要對著鏡子思考自己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在這樣這個可以隨時隨地與外界保持聯系的時代,香奈爾的自我面對法將越來越重要。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叛逆心強、任性的人或容易隨波逐流、迷失自我的人。
NO.10 木田元的“外語背誦學習法”
翻譯過多本哲學書籍的木田元老師的方法是“外語背誦學習法”。他憑借自己超強的記憶力,用常人無法想象的速度學習了德語、希臘語、拉丁語和法語,他之所以能迅速掌握這么多種語言,訣竅就在于背誦。
他認為背誦的訣竅就是“不斷重復”。每天花七八個小時嚴格按照計劃學習外語,大部分人也會覺得自己越來越有能力。而且學習外語也是有助于精神安定的良藥。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希望每天能有規律、按計劃學習的人或記憶力好的人。
NO.11 坂口安吾的“翻字典斷絕妄想學習法”
由于過度專注于研究印度哲學,安吾的內心痛苦不堪,并常常陷入妄想之中。于是他選擇不停地翻動字典,讓自己埋頭于多門外語的學習之中。
他認為不能因為今天狀態好就多翻譯一些,明天心情不好就休息一天,而是要像散步那樣持之以恒。只要每天嚴格按照計劃堅持下去,就能看到成果。正是由于目標實現起來有難度,反而能讓人靜下心來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容易焦慮不安、內心苦悶的人或想學習卻不知道學什么的人。
NO.12 謝里曼的“追求冒險學習法”
謝里曼從小就堅信:特洛伊不是傳說,而是真實存在過的。對古代史抱有美好幻想的謝里曼,在學習掌握了多門外語,并通過創業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后,用自己獨特的方法找到了夢寐以久的世界。
他認為只有信念堅定的人才能收獲成功。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從不曾為學習而著迷的人或曾放棄過夢想的人。
NO.13 佐伯祐三的“激情點燃法”
佐伯祐三如愿以償來到巴黎,并得到了弗拉曼克點評作品的機會。不料卻只得到大師嚴厲的批評,這些嚴厲的評價反而成為佐伯開始蛻變的契機,最終佐伯找到了自己的風格。
他認為不要因為害怕批評,害怕受傷就蜷縮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要珍惜每一次邂逅,并從中尋找啟發。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覺得無法突破自我的人或內心堅強,能接受批評與刺激的人。
NO.14 愛因斯坦的“張弛有度學習法”
愛因斯坦通過享受音樂來調節內心的平衡。他覺得自己如果沒成為物理學家,現在應該是個音樂家,他人生中的大部分喜悅都來自小提琴。
他認為只要在生活中保持好內心的均衡,就能擺脫壓力,度過一個快樂、幸福、長壽的人生。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容易陷入專業領域,困于狹小世界的人或感情很少外露的人。
NO.15 南方熊楠的“圖書館抄閱法”
南方熊楠博覽群書,能把抄過的知識全部記下來。留在倫敦期間,他在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借閱了五百多本書,整理了五十多本筆記。
他認為首先要產生興趣,其次要深入了解,最后通過抄寫吸收掌握這些知識。在知識的輸入和輸出上要有一個良好的循環。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獨自學習就無法集中注意力的人或喜歡圖書館氛圍的人。
NO.16 村上春樹的“體能強化法”
村上春樹每天長跑十公里,參加馬拉松大賽,挑戰鐵人三項。他堅信想要堅持寫好長篇小說,就需要通過體能強化,鍛煉自己的精神力與體力。因為真正支撐腦力勞動的是一個強健的身體。
他認為不僅是寫作與跑馬拉松,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在了解自己性格、身體特點的前提下不斷進行鍛煉,才能做到持之以恒。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容易忽略身體重要性的人或正為努力了卻看不到成效而發愁的人。
以上就是這本書里16位名人的“原創學習法”
對于現在的我們如果感到迷茫、困惑時,不妨暫時將煩心事拋于腦后,拿起這本書,看看偉人們是如何在逆境中重生的。
這或許不能立竿見影地幫助你解決眼下的實際問題,但一定會給你一些啟發的。
我們無須站得多高,重要的是站對位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