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核桃小時候的樣子,成熟了也要剝掉綠皮才能露出土黃色的硬殼)
說到我是一顆南山上的核桃,不免讓人想起陜西人常說的那句話“南山上的核桃—只能砸著吃”,比喻對頑固的人只能采取強硬手段,才能辦成。
大家不要驚奇,今天我想給大家講一個《一顆核桃兒》的故事:
一只小兔從草堆里撿了一顆核桃兒,它想吃,可怎么也掰不開。
狐貍跑過來看見了,說:“讓我來?!彼眉饧獾难例X咬,可怎么也咬不動。小猴說:“我有辦法!”它把核桃兒從樹上往下摔。核桃兒從石頭上蹦起來,可是也沒有碎。小兔、狐貍、小猴都搖搖頭說:“這東西真硬,掰不開,咬不動,摔不碎!”這時候,一只大象慢吞吞地走來,把核桃兒一腳踩進了泥土里。過了很久,那里長出了一株幼苗,小兔、狐貍、小猴挖開泥土一看,核桃兒已經破成兩瓣。啊,綠苗兒的本領真大呀!
這個故事中的核桃,就像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李嘉誠的“雞蛋論”形象地說明了人主觀能動的重要性,人生在很多時候需從內部打碎這層蛋殼,從而實現人生轉折。學習也是一樣,需要學生自己打破蛋殼,實現主動出擊,才能實現自我突破。
為什么說我是南山上的一顆核桃呢?
因為從小我話多,事多,愛笑,就是笑點很低的那種,被人一個舉動大家都覺得沒啥,我就笑的直不起腰來,真的是笑的肚子疼,經常被我媽罵;有時有因為大人說話,我就嘰里呱啦的說我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就是插話,為這事也沒少挨批;后來就是因為我固執不聽話,用我媽的話說就是“能行的很,愛自作主張,愛先暫后奏!”? 這就更不用說了,如果是小事自作主張,回來一頓批評,大事就是要挨打的,是真打的!打的的時候我媽還會說句“你就是南山的核桃,就得砸著吃!”? 我到現在很多場景都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可是我就是有股倔勁,從小干什么事只要自己認為對的,十頭牛都拉不回,哪怕錯了也要自己去體驗的那種。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姑娘,一路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可是我愿意做埋在土里的核桃,我愿意蓄勢待發,只為一日能破土重生!
馬斯洛認為“人并不是被澆鑄或塑造成人的,而是依靠自身實現潛能的,環境對人的成長像土壤、陽光和水對于植物一樣,只能促進潛能的現實化。”
我是一顆南山上的核桃,我喜歡我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