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淚流滿面,因為我就是那個小時候被拋棄的女兒~
看了一篇文章是《那個被父親寵愛的女兒長大后怎么樣了》文章說“看得出這個被父親寵大的女孩,內心充滿著自信與樂觀,我想未來的路上無論是否有泥漿裹足,她也永遠有保持向上的能力。”
還有就是作者最后的一段話“原來,優秀的父親總能培養出知書達理,有修養內涵的女兒,真正的疼愛并不是一味地縱容溺愛,而是在愛中給予她堅強的意志、深遠的目光,是非分明的心、大度包容的善良,這種愛,能伴著女兒一生。”
讀到這些話的時候,這種感觸是別人無法理解的,霎時淚流滿面,想告訴那些有了女兒的父親們,這篇文章一定要看看,因為一個父親在女兒生命中的角色,特別是在她小的時候的經歷,會影響她的一生,如果她有個快樂的童年,人生起步是個明朗的色調,也會順著這個色調一生快樂和幸福下去……
那小的時候沒有得到這種父愛的人,生命中缺失的部分可能需要用一生來填補……
從小缺乏父愛的女孩長大后容易煩躁不安、多愁善感、精神抑郁,對男人缺乏信任,因為父愛是力量的象征,它代表了安全。
說到這里,我先給我父親道個歉,因為重提舊事,對父親也是一種折磨,他為此付出太多的代價~父親本質是個善良的人,重義氣,但是脾氣火爆,年輕時酗酒。喝了酒之后一切都不再他的控制之中了,初中時,父親酒后一拳下去,我的鼻血噴涌而出……“你怎么不去死,你是李家的禍害”這這話猶如刀子,足以毀滅一個女孩的自信與自尊……活的像只小老鼠,從小我就覺的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好多次想到死,而母親在父親的淫威之下,像傻掉一樣,不敢保護自己的孩子,一個我渴望的擁抱都不曾給予~我老想像一個畫面,一個飄雪的晚上,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只穿著一條短褲單腿站在雪地里,另一條一落下一尺子就打過去……這個小男孩就是我的弟弟……只是因為他當著爸爸的朋友面在商場里要了別的小朋友都有的小汽車,那是他心愛的玩具,回到家被爸爸一腳踹碎,那是他心愛的唯一的玩具,他哭的上氣不接下氣,想到這里,淚水已朦朧,多想時光穿梭回到記憶里,抱抱那個雪地里的小男孩,拉著他的手說,走,姐姐給你去買玩具……
這些年來我因抑郁住院,可以說經是經常在生死邊緣徘徊,父母也因此操碎了心~他們給予了小時從未得到的愛和包容,對我沒有任何要求,只要我活著,怎么樣都行……他們付出的代價很沉重,母親經常會說“如果能回到小時候多好,再把你重新養大一回”我早已原諒了父母,因為他們的童年也沒有被溫柔相待,父親小時候挑水撒了一點爺爺就一腳踹下去……在缺愛中,而且還是在暴力環境下長大會是什么樣呢?可以想象,愛的荒漠里出來的孩子內心是多么的自卑和缺乏安全感……因為她要用一生去治愈,抑郁,焦慮,人群恐懼等等各種的心理問題……
還有就是成年后的感情問題,有多渴望就有多還怕失去,所以當一段親密的感情開始之后,自卑會讓她患得患失,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心理名詞“假性疏離”說的我太有共鳴了,因為自我保護所以和人保持距離,書中說“看起來很疏離,骨子里卻抑制著自己癡迷傾向”。他們為了自我保護而表現與他人的隔離,明明對極端的親密抱著強烈渴望,卻要強迫自己遠離他人。我把他們稱為“假性疏離者”。如果父母常陪伴在旁,且總是及時給予孩子回應和關注,他們會形成安全型的依戀模式。他們長大后,在與他人的親密關系中既不擔心被拋棄,也喜歡親密的距離,與伴侶互相獨立又互相依賴。
如果父母對孩子忽冷忽熱,不可預測,孩子會感到強烈的不安與困惑,形成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的依戀模式。Bartholomew(1998)后來把焦慮-矛盾型改名為癡迷型(preoccupied)。這些人長大后在關系中總是很擔心被拋棄,非常依賴對方。他們總是不確定對方是不是愛自己,懷疑另一半不愿像自己一樣渴望親密融合,但始終渴望著高度的親密融合。
而如果父母總是離孩子很遙遠,不陪伴、回應孩子,表現得很冷漠,孩子則會形成回避型的依戀模式。回避型的孩子長大后有兩種表現——疏離型(dismissive)與恐懼型(fearful)。他們都會在很多時刻,覺得自己好像不需要/反感與人親密。疏離型的人難以信任和依賴他人,他們對親密感到不適,追求獨立。而恐懼型自身的想法會搖擺——他們既擔心被拋棄,但有時又覺得自己也不那么喜歡親密,對親密感到不適(這就跟假性疏離不同,假性疏離是不會不喜歡親密的,只是假裝),時而想要依賴時而又渴望獨立。
假性疏離者的內核是絕對的癡迷型,但外在表現卻是疏離型。就像開頭的粉絲所描述的,他們內心始終渴望著能與一個人達到絕對親密的狀態,表面上卻拒人于千里之外。因此,我們說他們的疏離是“假的”。
假性疏離對于自己癡迷的對象,以及親密關系本身,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極高的要求。比如,他們期望這個對象能夠讀懂自己的一言一行,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且也樂意讓自己占據Ta的生活。而對于關系本身,他們要求的是極度的身心交融。
好了,暫時聊到這里,我想說,有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希望我們年青的父母能夠多一點用心和耐心,童年在一個人的一生至關重要,他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基本基調,他是一個樂觀的人還是一個悲觀的人……而成年后這些改變起來非常困難,一個人最大的成功并不是事業與金錢,而是有一個幸福溫馨的家庭,有一個快樂的人生,而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就是你的孩子是一個健康快樂感恩的人~
愿每個人的生命不缺愛,學會愛,給予愛,這個世界值得你溫柔以待!愿孩子們能沐浴在陽光里快樂成長,感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