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使得納蘭詞的聲名鵲起,也逐漸開始了對納蘭容若以及納蘭詞的研究。
這首詞完整的表達如下: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悻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納蘭容若,名字是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納蘭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
滿族正黃旗人,祖上和愛新覺羅家族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系。
納蘭家族是曾經是海西女真族的葉赫那拉家族的首領,后來被愛新覺羅家族也就是當時非常強大的建州女真族吞并。
納蘭家族和愛新覺羅家族有過兩次聯姻,第一次是容若曾祖父的妹妹孟古格格通過政治聯姻嫁以努爾哈赤,第二次則是納蘭成德的父親納蘭明珠娶了努爾哈赤小兒子阿濟格之女和舍里氏。
古人家學或者私塾一般的課程是六藝,亦即系:禮樂射御書數。
滿族人是馬背上的民族,清朝初期對于武這方面是一個硬性的要求。
容若自小聰慧過人,勤奮好學,文能熟背經史,武能熟習騎射,真可謂是能文能武的全才。
康熙十年(1671年),17歲的容若入國子監(中央官學),成績出眾,第二年,容若鄉試中舉,第三年,通過禮部會試,但是殿試的時候此時19歲的容若卻因為患寒疾未能參加,容若只能回家調理身體。
此時容若在家養病,錯過了殿試的他,身體上的不適也引發了精神上的困苦。
此時容若父母欲為他娶親,但是一時之間覓不到門當戶對的女家,于是先為他置了一個妾氏顏氏,聊以慰藉。
康熙十三年,康熙21歲,容若20歲,娶得門當戶對的當時兩廣總督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漢族人盧興祖18歲的女兒為妻。
兩小夫妻恩愛有加,舉案齊眉,鸞鳳和鳴,相敬如賓,琴瑟和諧。加上盧氏也知書達理,和容若有精神上的交融。
納蘭也為和盧氏這段美滿的婚姻生活寫過很多充滿情調和愛意的詞。如:《蝶戀花》試撲流螢,驚起雙棲蝶。瘦斷玉腰沾粉葉,人生那不相思絕。
帶著成家立業的人生步驟,也乘著和諧婚姻的喜悅,容若22歲那年,也就是康熙十五年春,容若考取了進士,并且被授予三等侍衛。
雖然帶刀侍衛并非容若所憧憬的仕途,但在外人看來人生應有的成家立業似乎都走上了正軌,可惜好景不長,容若23歲那年,盧氏因為難產落下病根,一個月后去世。
容若痛不欲生,悲痛欲絕,沉重的悲傷夾帶著思妻的情緒,寫下了二三十首紀念亡妻的悼亡詞。如:《南鄉子 為亡婦題照》別語忒分明,午夜鶼鶼夢早醒。卿自早醒儂自夢,更更,泣盡風檐夜雨鈴。
容若的仕途也似乎得不到自己的理想狀態,雖然后來有升級為二等侍衛、一等侍衛。但是他總是希望能夠擺脫這些所謂的親信、貼身侍衛的職務,希望能夠創造出一番新天。
似乎康熙十分喜歡這個有才華,能文能武,年齡又和自己相仿的少年。一般康熙出去視察或者狩獵都會帶著容若,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之后,康熙赴北部視察,容若跟隨,瀏覽了邊塞風光,后來寫了別開生面的邊塞詞。如:《浣溪沙》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古今幽恨幾時乎?
為了讓容若重新振作起來,明珠夫婦為容若覓得一門親事,盧氏去世后三年,滿族女子官氏被迎娶入納蘭家。
雖然容若已然盡丈夫的責任,也和官氏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但可能是官氏并不舞文弄墨,與容若在精神上文墨上缺少來往。
容若于是仿效諸多前輩詩人到煙柳之地尋覓藝妓詞人,在好友顧貞觀的暗助下,1684年,在容若30歲那年,于江南尋得藝妓女詞人沈宛,容若愛之如寶,遂納之為妾。
然而,由于容若職位的特殊性,雙親也優先為容若的前途考慮,遂將已是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相的兩人棒打鴛鴦。
1685年,容若31歲,容若重回到江南與沈宛相處了三四個月后,于那年的5月因惡寒英年早逝。留給了后世人一個可惜遺憾的背影以及眾多才華橫溢的詞。
注:古代人算年齡一般會在年份相減之后加一就是當時說的年齡,因為古代人是按照生肖來算年齡的,并非新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