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訪的第一次記憶,是小學三四年級時候數學莊老師到家的家訪。家訪的內容已經不知道了,但記住了那時的緊張、靦腆,不敢跟老師說話的場景。原來,家訪是可以讓學生很緊張的一個事。在后來自己走上教學崗位,開始向我的學生家訪時,再次確認了家訪是一件讓大多學生很“害怕”的事,因為孩子們會緊張、擔心聽到老師或家長對自己不利的評價。當然,也有一些學生是喜歡老師到家的家訪,因為他們喜歡這一個與老師交流的寶貴機會。
以前作為學生的時候是害怕老師家訪的,卻也遺憾的是讀書時候因為自己住的比較偏遠,老師并未常來家訪。自己成為一名老師,我很樂意做起學生“害怕”的這件事情:家訪,我常常家訪,對我的學生必然都會進行一次入戶家訪,就可以認識學生的家長,知曉學生的家庭位置,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掌握這些情況有助于自己開展各方面工作。從二十多年的工作實踐中深切感受到了做好家訪工作是提升班主任工作質量的重要途徑,越家訪,越能感受到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家訪讓我發現了一位家境極度貧困卻從不言苦的孩子曾小琪(化名)。在班級中她表現得內向、靦腆,不善于表達,學習認真自覺。她的家庭遠離縣城二十余公里,在普訪時我到了她的家里。看到了她家庭的狀況讓我心酸淚目,破敗狹窄的瓦房之內沒有成樣的家具,家里的老奶奶臥病在床,媽媽一人撫育著她和一個哥哥,當看到她連學習的桌椅都沒有時,我心里很酸楚,想著怎么還有這么貧困的家庭, 她怎么沒有申請貧困補助。這一次家訪給我的觸動很大,幸得有這次的入戶家訪才得以知曉這孩子的實際情況。隨后我將情況報告了學校,爭取給予了一些資助,我在第二次家訪時買來了一套學習桌椅送給了她,給予她更多的鼓勵。
班主任細致的家訪工不僅增加了對學生的了解,同時也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學生雖然“害怕”家訪,但實際上內心對老師的到來是歡迎的,是又怕又喜。我的家訪并非到家告狀,更多的是到家的交流,學生就能從中感到老師的關心關懷,家長也能從中了解到學校和老師教育用心。班里有一位學生家長在與孩子產生矛盾或者需要交待孩子什么事情時,會想到請我過去家訪,通過老師的家訪達成某一些教育事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也是家訪工作的創新形式和內容。
隨著新時代的進步發展,人與人的溝通方式更便捷,移動電話、手機微信等成了新的家訪途徑,線下的到戶家訪會漸少。在工作中我仍堅持做到每學年至少完成一次對學生的到戶家訪。踏入孩子的家里與家長和孩子一起溝通交流,這是任何其他方式無法替代的,這也是最高端的家訪方式。在這種方式中讓彼此有四目相對的交流,有一語一言的溝通,家校聯系的意義更能得到提升。教育,就應該在實際行動之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