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認知能力能夠在方方面面幫助到我們。
比如這周的話題。對于沒有元認知能力的人來說,一個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這兩點是不可能共存的。
但是對于已經開啟元認知的人來說,一個人一定是同時具有優點和缺點的。我們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優點而忽略他的缺點,也不會因為他的缺點而無視他的優點。
即便你面對的是同樣的人或同樣的世界,在你開啟元認知能力前后,留下的可能都是不同的印象。
留言1:
我倒是沒覺得自己看不得別人的好。只是有時把自己的生活和別人對比,心里就酸酸的,因為差距蠻大的。這時不免會有抱怨等負面情緒。
李笑來:
不論是“比上不足”,還是“比下有余”,其實都不能幫我們解決任何實質性問題。
比如像你說的,雖然看得見別人的好,但是并沒有試著去學習它,而是拿過來和自己對比,最后造成自己心理上的沮喪。
這其實本質上和看不得別人的好是一樣的。
看見別人的好,那就想辦法去學習,不然這種看見也只能是一種“視若無睹”而已。
這就好比,如果看到地上掉了100元錢,你不會想著自己現在兜里只有10塊錢,而在那里自艾自憐。
你多半會想辦法把它撿起來,讓它為你所用。
你不能像撿錢一樣輕易撿到別人的好,但是你可以去學習甚至去欣賞,這樣比你拿對方的好打擊自己要強得多。
留言2:
我是個喜歡逃避的人,不管是逃避已有的現實,還是自己的內心。所以這次我要來個突破。
李笑來:
這位讀者在后續的留言中,坦承自己確實“見不得別人的好”。
我覺得能夠放棄逃避,直面問題很好。因為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害怕面對這些問題,總覺得他們解決起來,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困難得多。
但實際上,他們真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困難。
就像我們之前提過鍛煉元認知能力的方法一樣,其實沒有什么艱深的理論。只要你開始照著那些方法練習,你的元認知能力就能提升。
同樣,只要開始承認自己有“見不得別人的好”這種問題,你就已經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了。
承認他,并把它放在一邊,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自我成長上。
慢慢你就會發現,等到自己真的成長起來之后,原本放在旁邊的這些問題,好多都已經自動得到解決了。
留言3:
想想自己腦海里的人,想不起來讓我很討厭的人,也想不起來“見不得他好”的人。不怎么喜歡的人倒是有兩個,可能是因為他們不喜歡我,所以我也不怎么喜歡他們吧。
李笑來:
你不喜歡我,所以我也不喜歡你。
這可能是我們經常會有的邏輯,雖然看起來非常像是小孩子的思維方式,但是確實有很多人骨子里是這么想的。
看了今天的文章之后,我們可以換一個思路:
喜歡你的“好”,不關心你的“壞”。
其實這是一種更好的態度。因為他讓你能夠看到別人的好,并且也幫你屏蔽掉了對方可能帶給你的負面影響。
沒有人是完美的,你不需要喜歡上對方的缺點,但是你至少可以做到不去關注他。
留言4
我就是一個“見不得別人的好”的人,并且長期都是這樣的人。而我甚至以為是到見不得身邊“所有人”的好。
李笑來:
只要你發現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那多半都是長期的問題。
我們多數人都是平凡的。
也就是說,不論早晚你都會看到自身的優缺點,以及他人的優缺點。這個時候如果沒有調整好心態,很容易就掉進坑里。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同樣在這個坑里的其他人總是在說:
他有什么了不起的。
他也不過如此。
他估計也好不到哪里去。
是不是很熟悉?這不就是我們說過最應該戒掉的惡習嗎?
抱怨一般都是坑里人的標配。在戒掉“抱怨”的同時,不妨借這個機會同樣從坑里爬出來,以一個更和平的心態去面對周圍的人的好。
留言5
我們要努力“看得慣別人的好”。他會讓你如同習得“吸星大法”一樣,心平氣和的把別人的“武功”吸來為我所用。因此,看得慣別人的好,本質上就是允許自己過得更好!
李笑來:
這位讀者說的很好:
我們看得見別人的好,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
不論是之前談到的“世界是有生命的”,還是這周說到的“看見別人的好”,其實都是為了讓我們通過改變自己的視角,來獲得重生。
你對待世界的態度變了,你的世界自然也就隨之改變,你看得見別人的好,你的生活中自然就出現更多的“好人”。
不論是世界,還是他人,我們都無法改變。
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那既然只要我們稍微做一些改變,就可以獲得如此顯著的效果,那為什么不去嘗試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