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筆者有幸在一套清代《展氏族譜》上,發現了一篇傳承二千余年的《家范》,世所罕見,彌足珍貴。家譜乃傳家之寶,往往秘而不宣。該《家范》,長期“藏在深閨人未識”,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編撰《家范》一書時,也未及采入該《家范》,以致湮沒無聞。
《展氏族譜》《世系》卷,對柳下惠10世孫展瑞,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瑞,字伏圖,景慕先烈,介節自持,仰述祖德,垂為家范,與世系自終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魯道范。夫圣妻賢,邃矣淵源。三黜不去,閨門可質。岑鼎明信,登對巖巖。書以三筴,當途欽仰。受命卻師,鄰封服言。蔽賢竊位,孔氏所譏。三公不易,孟氏特闡。風師百世,箕裘誰嗣。子子孫孫,宜潛玩焉。’”
展瑞撰著之《家范》,言簡意賅,雖然短短80字,卻把先祖柳下惠的高風亮節,高度概括,告知后人。
《展氏族譜》始修于柳下惠8世孫展邁。家譜有如此的記載:“邁,字子越,不求利達,銳志潛修,仰溯先德,創修世系,以垂于后。”展邁之孫展瑞在續修家譜時,又撰寫了《家范》,使家譜更為完整。既有《世系》,又有《家范》,代代相傳,教育后人。
展邁在《家范》中,以“夫圣妻賢”,贊譽先祖,并非虛言,可謂是實至名歸。《家范》開首兩句:“派衍周公,宗魯道范”,交代了柳下惠家族的家世與家風。柳氏出于周公之后,尊奉魯國“道范”。《家范》接著這樣記述:“夫圣妻賢,邃矣淵源。三黜不去,閨門可質。岑鼎明信,登對巖巖。書以三筴,當途欽仰。受命卻師,鄰封服言。”,概述了先祖柳下惠的主要事跡。“蔽賢竊位,孔氏所譏。三公不易,孟氏特闡”,以孔孟的評價,更加說明了柳下惠人格之高尚。最后四句,“風師百世,箕裘誰嗣?子子孫孫,宜潛玩焉。”要求子孫接續祖宗事業,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家范》涉及的典故不少,如三黜不去、岑鼎明信、受命卻師、蔽賢竊位、三公不易等,由于篇幅的原因,在這里就不做更多的說明。
《家范》的發現,對于研究先秦家風、家訓以及柳下惠,相信不無裨益,對于《全先秦文》的輯錄出版,也是不可或缺的好素材。
筆者在家研究家譜,數百套春秋魯國大夫、先祖和圣柳下惠后裔的柳氏、展氏家譜,給我們講述了和圣柳下惠及其家族的輝煌家世與大起大落,也給我們揭開了柳下惠著作失傳之謎。筆者不揣淺陋,整理成文,拋磚引玉,以饗讀者。
柳下惠,春秋魯國之“正人君子”,德隆道尊,萬世師表。孔子稱賢,孟子尊圣,是我國的“儒學先驅,道德典范”。孟子贊譽他為“圣之和者”、“百世之師”,可謂是千古罕見的古之圣賢。
如此這樣一位圣人,今人對于他的了解,卻往往只局限于“坐懷不亂”的一個成語,柳下惠成了“坐懷不亂”的代名詞。甚至有人懷疑柳下惠是否確有其人,說他是一位傳說人物。
柳下惠,一生恪守周禮,堅持修身養性。他突破世俗,體暖寒女;士師任上,執法以平;直道事人,三黜不去;斥祭海鳥,以民為本;反對逾矩,以順訓民;心中有信,一言九鼎;授詞卻敵,消弭戰火;從愛出發,以仁止戰;倡辦私學,教化子弟;著書立說,影響后世……難道柳下惠一生,道德高尚,立德、立功、立言,唯有立德而名傳于后。難道柳下惠一生,述而不作,才疏學淺,無力著書立說?這成了千古之謎,一直也沒有人能夠回答。
20余年來,作為柳下惠后裔,我走南闖北,尋根問祖,搜集柳氏、展氏家譜百余種,經過一番研究,終于揭開了柳下惠著作失傳之謎。正值新春之際,不揣淺陋,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根據《展氏族譜》、《和圣年譜》等記載,柳下惠,54歲,“在魯教育門人”;64歲,“教育門人,日益眾”;90歲,“從游者愈眾,擔簦負笈而來者,不下百余人”。其教育規模,能達百余人,這在古代教育史上,已是蔚為壯觀。該族譜對10世孫展瑞有這樣的記載:“展瑞,字伏圖,瑞祖景慕先烈,介節自持,仰述祖德,垂為家范,與世系自終始焉。其言曰:‘派衍周公,宗魯道范,夫圣妻賢,邃矣淵源,三黜不去,閨門可質,岑鼎明信,登對巖巖,書以三筴,當途欽仰,受命卻師,鄰封服言,蔽賢竊位,孔氏所譏,三公不易,孟氏特闡,風師百世,箕裘惟嗣,子子孫孫,宜潛玩焉。”足見柳下惠曾“書以三筴(同策)”,而“當途欽仰”!
柳下惠享壽百歲,其弟子當為數不少。目前為止,有據可查、有名有姓的柳下惠門人,除了兒子展喜等外,施仲良就是其中的一位。我認為,柳下惠創辦私學,在其晚年達到高峰,并影響后世。柳下惠的學術與教育思想,也深深影響了晚出數百年的孔子孟子,這在孔孟的著述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證明。
據《韓非子·顯學》記載:“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氏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晉陶潛《集圣賢群輔錄》下記載:“八儒:二子沒后,散于天下,設于中國 ,成百氏之源…… 漆雕氏傳《禮》為道,為恭儉莊敬之儒; 仲梁(良)氏傳《樂》為道,以和陰陽,為移風易俗之儒。”
其中提及的“仲良氏之儒”,當是柳下惠門人施仲良為代表所開創的仲良氏之學派,足見柳下惠的道德學術,對于后世的影響之大。
柳下惠在著作傳世方面,卻沒有與老子、孔子、孟子等圣賢一樣的幸運,給后人留下一部完整的著作。即使片言只語,也鮮能見到。據《展氏族譜》記載,可知柳下惠生前,并非沒有著書立說,而是其大量的著作,卻因“遭秦苛政”,而被“追焚一空”,實在令人遺憾!
柳下惠8世孫展邁,始修《展氏族譜》。其中對柳下惠15世孫展孚,有這樣的記載:“家藏祖遺簡冊,遭秦苛政,追焚一空,終日號泣”,揭開了柳下惠著作失傳的千古之謎的主要原因。作為后人,觀覽斯譜,仍扼腕嘆息,痛惜不已!
孔孟在世時,柳下惠子孫代代相傳的柳下惠著作,并未完全遭毀。作為博學多聞的孔孟,自然有登門拜閱或者借讀的機會。他們的著書立說,自然深受其影響。
柳下惠著作失傳,“遭秦苛政,追焚一空”,這是主要因素、也是致命的因素。柳下惠著作的不被重視,可能與他的曾孫展卓一家的遭遇滅門之災,也不無關系。該族譜記載:
“始祖和圣,諱獲,字季禽,魯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謚曰惠。生于故縣,長于堰頭,葬于故趙村。
二代:喜,魯公族,上大夫。子一莊叔;暉,子一虞叔。
三代:莊叔,字恪,魯公族,上大夫,與季文子同朝,季氏專政,不能有為。子二:大閑,被害;卓。虞叔,子二:既輔、明吾。
四代:大閑,被害,無子;卓,字孟立,魯公族大夫,與公子子仲相交善,遭南剻之叛,平子怒,子仲因誤卓與同謀,戮其滿門,臨難大呼:‘無辜受戮,天其鑒之,凡我族人,倘有漏網,勿仕宦途’。子二:淇、溱;既輔,被害;明吾,被害。
五代:淇,被害。溱,在外戚家,聞兇變,逃于齊,改姓柳。子二:如心、念祖。
六代:如心,歸魯復姓,子一岐;念祖,未歸魯,姓柳。其后有仕于秦者,家于河東者,遷居解縣者,散處遠鄉,不便合譜,故謹記其事,使族輩知柳展一本,同體之由也。”
根據以上內容記載,可知柳下惠曾孫展卓,因為與公子子仲相交善,而后蒙冤罹難,遭遇滅門之禍。根據族譜所載,被殺的就有5人,唯一一個漏網躲過殺身之禍的是柳下惠5世孫展溱,由于當時他在外戚家,聽到兇變后,逃避到齊國,改姓柳,生了兩個兒子。后時局緩和后,長子柳如心,回到了魯國,恢復展姓,成為現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個兒子柳念祖(據傳是展雄,即柳下跖,存此一說),仍姓柳,應該是現在柳姓的祖先。
家族遭遇變故,全家蒙冤罹難。偶有逃亡在外者,也是流離失所,柳下惠的著作,其命運可想而知。經過這次變故,柳下惠的著作,幸存于世,能夠傳至15世孫展孚手上,可謂是不幸之中的大幸。但最后,仍沒有逃過暴秦的“焚書坑儒”,柳下惠及其家族,仍遭受厄運,在劫難逃,實在令人痛心萬分!
我有時也在想,隨著考古事業的興起,柳下惠的著作與思想,他的片言只語,留存于世的可能性,也還是有的。這次“清華簡”的發現,以及各種古老家譜從“秘而不傳”,到“對外開放”,相信對于周公、魯公的文化傳人柳下惠的研究,一定有所助益,以告慰先祖柳下惠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