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后臺收到了一條留言,留言里寫道:“自己得了抑郁癥,不敢告訴任何人,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經常上網的人們可能對“抑郁癥”一詞并不陌生。特別是哥哥的自殺、喬任梁的自殺事件后,這一心理疾病也第一次為大眾所熟知。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抑郁癥?抑郁癥可以治療嗎?為什么大多數國人不愿意去尋求醫生的幫助?以及,如果發現自己得了抑郁癥,該怎么辦。
也許看完這篇文章會對你有一定幫助。
一,如何確診自己得了抑郁癥?
網上關于自我確診抑郁癥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見的是這九種(來源于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1.抑郁心境。這是抑郁癥患者最主要的特征,輕者心情不佳、苦惱、憂傷,終日唉聲嘆氣;重者情緒低沉、悲觀、絕望,有自殺傾向。
2.快感缺失。對日常生活的興趣喪失,對各種娛樂或令人高興的事體驗不到樂趣。輕者盡量回避社交活動;重者閉門獨居、疏遠親友、杜絕社交。
3.無明顯原因的持續疲勞感。輕者感覺自己身體疲倦,力不從心,生活和工作喪失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者甚至連吃、喝、個人衛生都不能顧及。
4.睡眠障礙。約有70%~80%的抑郁癥患者伴有睡眠障礙,患者通常入睡無困難,但幾小時后即醒,故稱為清晨失眠癥、中途覺醒及末期失眠癥,醒后又處于抑郁心情之中。伴有焦慮癥者表現為入睡困難和惡夢多,還有少數的抑郁癥患者睡眠過多,稱為多睡性抑郁。
5.食欲改變。表現為進食減少,體重減輕,重者則終日不思茶飯,但也有少數患者有食欲增強的現象。
6.軀體不適,抑郁癥患者普遍有軀體不適的表現。患者常檢查和治療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勞、睡眠障礙、喉頭及胸部的緊迫感、便秘、消化不良、腸胃脹氣、心悸、氣短等病癥,但多數對癥治療無效。
7.自我評價低。輕者有自卑感、無用感、有無價值感;重者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有強烈的內疚感和自責感,甚至選擇自殺作為自我懲罰的途徑。
8.自殺觀念和行為,是抑郁癥最危險的行為。患有嚴重抑郁癥的患者常選擇自殺來擺脫自己的痛苦。
9.其它。老年抑郁癥患者還可能有激越、焦慮、性欲低下、記憶力減退等癥狀。
如果你經過自我診斷,確定自己患上以上九種癥狀的五種或以上,持續達兩周之久,那么你就可能患了上了抑郁癥。
當然最關鍵的是還需要尋求專業心理醫師的確診!
二,抑郁癥可以治療嗎?
醫學上對于疾病一般會存在兩種解釋:
一種是可以治療;另一種是可以治愈。
而對于抑郁癥患者,醫生通常會說:可以治療。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抑郁癥不可治愈呢?
其實不是,幾乎所有的抑郁癥治療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正規治療,都會或多或少減輕一些痛苦,甚至能恢復到原來健康的心理狀態。
而我們之所以不講可以治愈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抑郁癥是一個反復的過程,有可能在短時間的集中治療下恢復了正常的心理狀態,但是在后期復發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正常”和“抑郁”的心理狀態之間斗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不會再復發,這也和個人體質,和客觀因素有影響。
三、為什么大多數中國人不愿意接受醫生的正規治療?
原因很多,主要有三:
1:輿論影響。
中國講究剛性教育,崇尚堅強、獨立,鄙視軟弱、無能。
而在社會大眾看來,抑郁癥即是柔弱無能的典型表現,所以大多數患者在深受抑郁之苦的時候,都不愿意向周圍的人尋求幫助,更不愿意向外人吐露心聲。
2:專業心理醫生匱乏,患病人群眾多。
據2016年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
我國13億人口中,患有嚴重精神和心理障礙疾病的患者達1600萬。
患有不同程度精神和心里障礙需要專業人員干涉的人數更多,估計達到1.9億,也就是說每十人中至少有一人存在心理問題,需要心理輔導。
而我國的心理治療領域從業人員數據又有多少呢?
國內目前從事專業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從業人員僅有幾千名,每百萬人只有2.4名心理咨詢工作者,而且這95%的心理咨詢從業者又集中在醫院和學校。
我國1010所大學之中,開設心理學系的也僅有20所,人才匱乏,后繼無力,這就是現狀。
3.大眾認知程度不夠。
抑郁癥只是一種普通病癥,每個人都會沾染。
而反觀普羅大眾,幾乎都對抑郁癥帶著有色眼光,抗拒、逃避、甚至是隱瞞。
這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導致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對于抑郁癥患者而言,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大方承認抑郁,甚至和他共生。
認識到他就像感冒發燒一樣正常,這已經建立了基本的自愈信心。
四、得了抑郁癥該怎么辦?
1.積極面對,自我調節。
我知道對于抑郁癥患者,自我面對是最難的,但是這個坎,必須得跨過去。
就像上文所說,認識抑郁,承認抑郁就像感冒發燒那樣,已經為自愈建立了基本的信心基礎。
2.尋求親友幫助。
作為抑郁癥患者來說,最怕的是社交,但是基于人的社交屬性,治療抑郁癥最好的方式,還是只能融入到社交圈子中去。
但是社交并不是教你一下,就去一群人的大活動,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與人社交:
比如單獨聊天,比如打字、寫郵件。
社交的方式多種多樣,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讓你舒適的感覺就好。
3.專業的心理輔導和藥物治療。
雖然還沒有一個醫生,或一種藥物明確表示能夠治愈抑郁癥。
但是也不能就此否定了專業的心理醫生和藥物的價值,至少某種意義上而言,他們能夠提供有效的控制和指導意見。
在麻將里對于贏家,有這么一個恰當的比喻:
真正的贏家,不是那些靠運氣或靠手段贏錢的,而是那些即使在輸的情況下,能保證少輸或者不輸。
對待抑郁癥也是如此,即使不能完全治愈,那么就保證能夠控制。
4.鍛煉身體,跑步健身。
雖然跑步在生理上能為抑郁癥帶來的改觀顯然完全無法與針對性的藥物相比,但是我們無法否定跑步過程中可以使人分散精力,不再陷入煩惱和絕望心事中,身體在運動的過程中也會竭力將負面的情緒帶出泥潭,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則盡力讓人感覺愉悅。
巴西有個名叫包德斯的精神學科醫生,在一系列研究后選擇給一些抑郁癥和精神分裂患者播放莎翁的名作《莎士比亞》,他認為“戲劇能夠為他們提供一種少有的積極刺激,使他們有機會與他人交流互動。”跑步之于對緩解抑郁的幫助也可以有類似的形容:跑步為患者提供一種少有的積極刺激。
最后送給每一個飽受抑郁癥折磨的人一句話:
世界很美好,你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