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正面管教/第5天/第5章打卡】
看了這章我才注意,我也常對兒子說:“你看媽媽早說過吧。。。。。”,看來要注意。
問題:
- 家長和老師們有時候會如何掩飾懲罰?
回答:“當(dāng)我們使用‘邏輯后果’這個詞時,父母們往往把它誤解為這是將他們的要求強(qiáng)加給孩子的一種新方法。這正是孩子們對‘邏輯后果’的看法 - 一經(jīng)過偽裝的懲罰 - 很多孩子在受到懲罰時,想的是什么?
回答:有些孩子會認(rèn)定自己是壞孩子或沒用。有些孩子會決定不再做那些讓自己受到懲罰的事,但他們這是出于恐懼和害怕,而不是因為有了對與錯的概念。正是這些孩子可能會成為“討好者”,他們總想要證明自己還有可取之處,因為其內(nèi)心深處認(rèn)定自己不夠好。另一些孩子則可能琢磨著以后怎么打敗你,或者將來怎樣才不會被你抓到。很多孩子想的是報復(fù)。受到懲罰的孩子常常會很快做些什么來跟你扯平。在受到懲罰之后,有些孩子心里會留下不公平的感覺。他們不會將心思集中在招致自己受到懲罰的行為上,而是對懲罰他們的人充滿了怨恨,或者感到自己很屈辱。 - 懲罰的即時效果是什么?
回答:與孩子打過交道的任何人都知道,懲罰會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至少是暫時制止。 - 懲罰的長期效果是什么?
回答:只要大人們志在必蠃,就會迫使孩子成為輸家。 - 為什么我們有時候要當(dāng)心是什么在起作用?
- 如果大人志在必贏,那他們留給孩子是什么?
回答:只要大人們志在必蠃,就會迫使孩子成為輸家。 - 自然后果的定義是什么?舉幾個例子。
回答: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發(fā)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yù)。站在雨中,就會被淋濕。不吃東西,就會餓。忘記穿外套,就會感冒。這里不允許借題發(fā)揮。當(dāng)大人說教、叱責(zé)、說“我早就告訴過你了”,或者以其他任何行為把責(zé)難、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的體驗之上時,就是在借題發(fā)揮。借題發(fā)揮會阻礙孩子在體驗自然后果的過程中的自然學(xué)習(xí),因為此時孩子會停止體驗自然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者抵擋這些責(zé)難、羞辱和痛苦上。因此,大人不能借題發(fā)揮,而應(yīng)當(dāng)對孩子正在經(jīng)歷的事情表達(dá)同情和理解:“我敢肯定肚子餓了(或淋濕了、得了低分、丟了自行車)很難受。”在恰當(dāng)?shù)臅r候加上一句:“我愛你,我相信你能處理好。”對于要給孩子提供支持的父母來說,不救助孩子或?qū)⒆舆^度保護(hù)是有一定困難的,但這是你能做的幫助孩子培養(yǎng)對自我能力的感知力的最鼓舞人心的事情之一。讓我們來看一個自然后果如何起作用的例子。 - 大人在自然后果中起什么作用?
回答:對于要給孩子提供支持的父母來說,不救助孩子或?qū)⒆舆^度保護(hù)是有一定困難的,但這是你能做的幫助孩子培養(yǎng)對自我能力的感知力的最鼓舞人心的事情之一 - 邏輯后果的定義是什么?
回答:邏輯后果邏輯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一個大人一一或其他孩子——在家庭會議或班會上介入。重要的是,要決定哪種后果能為孩子創(chuàng)造有益的學(xué)習(xí)體驗,鼓勵孩子選擇負(fù)責(zé)任的合作。 - 邏輯后果的四個R”是什么?
回答:邏輯后果的四個R1.相關(guān)(Related)2.尊重(Respectful)3.合理(Reasonable),4.預(yù)先告知(Revealedinadvance) - 如果遺漏了任何一個R,邏輯后果為什么就會變成懲罰?舉一個例子。
回答:如果后果沒有預(yù)先告知,就很容易被孩子解釋為是懲罰。在可能的情況下預(yù)先告知,是為尊重和選擇增加了空間。 - 如果孩子體驗不到“邏輯后果的四個R”,他們可能會體驗到另外的哪三個R?
回答:懲罰造成的四個R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2.報復(fù)(Revenge)——“現(xiàn)在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干,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4.退縮(Retreat)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 當(dāng)大人以強(qiáng)權(quán)迫使孩子吃苦頭時,大人的錯誤信念是什么?
回答:盡管父母和老師們不愿意承認(rèn),但他們喜歡使用懲罰的主要原因,是要顯示自己能“贏”孩子的權(quán)力,或者通過讓孩子吃苦頭而報復(fù)孩子。在這種念頭背后的下意識想法是“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按我說的去做,否則有你好看。”這種心態(tài)在一部卡通片中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媽媽看到爸爸拿著一根棍子追孩子,便大聲叫道:“等等,再給他一次機(jī)會吧。”爸爸回答:“但他可能就不會再這么做了。”顯然,對這位父親(以及許多大人)來說,讓孩子為自己的不良行為吃苦頭,比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更為重要。 - 為什么和善與堅定并行很重要?
- 為什么說要做到和善與堅定并行很困難?
- 為什么有時候你什么都不做反而是你能做到的最有效的事情?
- 為什么邏輯后果并不是一切不良行為的最好解決方法?
- 邏輯后果通常對孩子的哪種錯誤目的有效,即便是在發(fā)生沖突的時候?
- 在試圖解決以尋求權(quán)力或報復(fù)為目的的問題時,如果要使用邏輯后果,必須先做哪兩件事情
- 對哪種錯誤目的的行為,既不宜使用自然后果也不宜使用邏輯后果?
- 你怎樣才能幫助孩子探討他們的選擇造成的后果,而不是把后果強(qiáng)加給孩子?
- 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你不能關(guān)注邏輯后果,而應(yīng)該關(guān)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