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當心邏輯后果
關(guān)鍵詞:長期后果 坑理論 有序區(qū) 無序區(qū) 鍛煉元認知能力 winner&loser 花時間訓練
個人體會:
先說一下對正面管教這本書的個人體會:字字珠璣。一位養(yǎng)育了7個孩子的母親,現(xiàn)在有十多個孫女孫子,又在家庭教育事業(yè)上如此熱心,又是一位教育家,理論基礎(chǔ)還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結(jié)合起來的一位美國人積累的經(jīng)驗相授,還是這么幾十年來一直修修補補不斷更新的內(nèi)容。。。實在想不出不看不學的理由。
孩子需要發(fā)展成什么樣子?孩子應(yīng)該怎么去做?大人直接教孩子這些有用嗎?答:如果就是一次兩次用嘴說,肯定是沒用的。因為這些是孩子自己給自己做的決定,跟大人有什么關(guān)系?大人用嘴直接教孩子要做哪個決定,或者教孩子要這么做或者那么做,在孩子腦子里出來的也許只有三個字:叨叨叨。
我們試想一下,在未來我們的孩子二十多歲走上社會了,他需要面對很多問題,他需要做很多選擇和決定。那時候我們一定不希望自己這么想:他還是個孩子,我得教他。那時候我們一定希望自己這么想:我知道他辦事牢靠想得周全,他的選擇和決定應(yīng)該不會錯。那么問題來了,孩子如何才能在他走入社會時發(fā)展到這樣的好狀態(tài)呢?那只能是大人在孩子成長的若干年里對他的潤物細無聲。孩子每天都成長里不斷的自己做決定自己做選擇。那些決定和選擇的出發(fā)點,必然不是因為害怕或者恐懼,或者討好,或者自暴自棄,而應(yīng)該是他認為他這么做是他希望的,也是能得到父母理解和支持的。那么在這每天的點滴生活中,我們能做的重要的事情就浮出了水面:理解,支持。
孩子需要時刻在內(nèi)心深處認可自己,認為自己好,認為自己有用,認為自己足夠好足夠有用,這些信息是從哪里得來的呢?至少在孩子童年時期這些信息都是大人給她強化的。因此大人每天客觀的鼓勵到底是有多么重要?
為什么懲罰孩子不好?因為長期了看,它是負面的。害怕,恐懼,報復,逃避,自我否定......
我們需要讓孩子養(yǎng)成一種思維的習慣:把心思集中在這個行為上,理性認識這件事前后自己的認知,病區(qū)改變它,讓自己進步,這就叫走向卓越。這也是一個健腦的過程:元認知能力的鍛煉。我們要逐漸弱化的是任由情緒去支配自己。因為這就是從猴子進化成人的過程。
大人們和孩子有沖突時,如果大人想到的是自己志在必贏,那么結(jié)果就是:大人是winner,孩子是loser,就這么簡單。再然后呢,孩子要么想再來一局掰回來,要么就承認了:ok,我是loser。那么你希望是什么結(jié)局呢?
因此我們能做的是什么呢?花時間考慮這么做的長期后果,20年后會讓孩子變成什么樣子,有沒有幫助孩子發(fā)展自我能力感,有沒有讓孩子學到有益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這兩個詞很難理解因為太廣泛了,每個人都理解都會不一樣,以后我能想到如何用文字解釋了再補)
自然后果:自然發(fā)生,孩子會自然學習,大人只要表達同情和理解就可以了,不要去救助孩子,也不要叨叨叨,只需要閉嘴看戲。看完之后和孩子一起點評一下即可。
決不能讓孩子下這樣的結(jié)論:
我遇到困難,通過苦惱,哼唧,抱怨,就總是會有人來替我解決問題。
有些不宜采用自然后果的情況:
1. 危險的后果,例如過馬路,摸電源插孔。
2. 需要花時間訓練的事情。也就是孩子能力上尚未到達的事情。
3. 會影響到他人的權(quán)利時,例如扔石頭,打人。
4. 當孩子認為后果不是什么問題時。例如不刷牙,不洗澡,不做作業(yè),吃大量垃圾食品。
邏輯后果:邏輯上來說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
例如:上課搗亂的后果是,同學們受到了影響,老師也受到了影響,老師心情不好,對你不滿意。所以需要去找老師彌補;
例如:摔碎了一個花瓶,后果就是媽媽損失了一個花瓶需要補給媽媽一個新的,同時把碎片收拾干凈否則會割到。
邏輯后果的四個R:
相關(guān)(related)
尊重(respectful)
合理(reasonable)
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邏輯后果不是懲罰,是為了讓孩子停止不良行為而轉(zhuǎn)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因此,如果不能確保孩子的感覺好,那就不要用邏輯后果了。這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正面管教的工具多得很,不缺這個。而且這個工具也不是非常好的。
我們大人平日里對孩子說的和做的,其實廣義來說就是對孩子反復做的練習。因此我們對孩子的反復練習有兩種,一種是無意識的,另外一種是有意識的。正面管教就是推崇在日常生活中里去做各種書中列出的刻意練習清單(正面管教的一部分工具)
大人需要刻意練習的是什么呢?
和善而堅定的態(tài)度持續(xù)而不變
對孩子尊重
做自己決定的事情
對孩子好的語言(參看《怎么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會說》)
家庭會議
日常慣例表
鼓勵,不斷鼓勵
...
關(guān)于如何看待孩子,在這一章里也有很深的感悟:從活在未來這個視角來看,孩子,是一個成功的未來世界的人的童年時代。那么,這個人之所以未來會成功,那一定是因為從他童年時代開始,就得到了好的成長環(huán)境和機會。而我們父母,就是那個給他好的成長環(huán)境的人。至于機會,也許一部分也是我們提供的,而另外一部分是我們間接提供的。這樣的視角,是不是覺得孩子沒我們想的那么弱了?因為他們會在不久的未來比我們強大,而這是必然。
對未來世界的我的孩子來說,在她的童年,我希望能把我最好的都給她,而我最想給她的,便是讀很多的書,交很多的朋友,有很愉快的各種人生體驗(旅行,做一件件的事。。。)
關(guān)于孩子的情感體驗這個話題,我有自己的看法。
"體驗"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每時每刻都存在的孩子的感官感受,情感感受。我們大人能做的,就是盡量讓孩子有比較好的成長體驗。
1.家里的環(huán)境-----這是家長給的,干凈,芳香,音樂,明亮,時尚,極簡,流動無庫存,新鮮,歸屬感,價值感,充滿愛,溫馨,其樂融融。。。。這些關(guān)鍵詞,都可以是家長自己決定想做的。
2. 家長直接給孩子的-----這里直接寫不好的吧,直接和第一點形成對比:羅嗦,要求多,指責批評,完全不理解情況就亂說,強迫,不欣賞孩子,輕蔑。試想這樣的體驗:“爸爸媽媽平時很忙,但是他們心里一直牽掛著我,一旦我有任何需要,他們總是會立即停下他們手中所有的忙碌,把整個世界和時間都給了我,直到我修復了自己。然后我覺得自己又成長了。我在爸爸媽媽的身上看到了美好,看到了精神,看到他們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3. 朋友老師給的--------家長能做的,便是傾聽,安撫情緒,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盡量大人不說,讓孩子自己思考,大人只需要引導。孩子想出的解決辦法即使不是最好的甚至拙劣,那也是他當時的最好水平,是一條他自己需要突破的線。不要輕易抹去那條階梯線)
4. 做一件事成功或者受到挫折-------家長能做的,便是傾聽,鼓勵,欣賞。
最后,配一張圖:
藍色是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會發(fā)生的無序狀態(tài),綠色是成長過程中的有序狀態(tài)。我們的整個育兒過程,便是讓孩子從1走到9.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整個過程并不是大人對孩子做了多大的改造,而是大人通過改造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大人需要刻意練習的技能,需要傾注的注意力和時間,便是綠色區(qū)域,不斷的讓綠色區(qū)域變大變大,乃至達到理想的8或者9的狀態(tài)。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就變成了一個坑理論:
每個不良行為都是一個坑。當大人看到一個坑的第一反應(yīng)是:”真討厭有個坑,我得趕緊繞開,或者用點水泥或者其他的材料填一下”。這就像懲罰或者驕縱。而正面管教會說:啊呀有個坑,太好了,趕緊放一粒種子,然后澆水施肥除蟲。多年之后就長成一棵樹了。
多年以后,一個個的坑就會長出一棵棵的樹,連成一片森林,森林就會有自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自我發(fā)展下去了。
這么想的話,如果孩子沒有坑,大人還得自己給他挖.....
另外一個是元認知能力的鍛煉,也是批判性思維的鍛煉過程。每一次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都是一次健腦的機會。如果孩子沒有不良行為,何來健腦的機會呢?所以孩子每天都有不良行為是常態(tài),因為每天都需要健腦鍛煉。
不要讓孩子養(yǎng)成經(jīng)常被你壓制,自認為自己是loser的習慣。如果你經(jīng)常都在強權(quán)下贏了孩子,那么你的孩子就會在這種無意識的長期訓練下真的變成loser,因為他常年積累下來已經(jīng)習慣了。
花時間去訓練自己如果給孩子提供一個理想的成長環(huán)境吧。家長也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人文環(huán)境)
最后,相信時間這位朋友,相信長期的力量,成長必然是指數(shù)增長的,(1+p)^n這個公式的魔咒,在人生中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