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寫了一篇關(guān)于冠軍演講的評論文章,我將這篇文章發(fā)給了一位擔任過演講比賽的老頭馬。以下是他給我的回復(fù),和我對他回復(fù)的回復(fù)。
金玲姐,讓您久等啦。我看了幾遍您的文章,并倒回來再次看了冠軍視頻。我覺得很多方面您講的都很有道理,而且,您列舉的希紅的故事,更加具有震撼力。同時我也認同文蘭主席的演講在價值上是一篇上乘之作,我自己非常喜歡,當時特地帶女朋友去聽了她的演講。
相比較之下,李萍的演講在故事的穿透力上、命運的轉(zhuǎn)折上,的確顯得有些蒼白。
我有兩點想法,與您探討。
一是關(guān)于頭馬比賽機制。我在頭馬有幾年時間,也參與、組織過多場比賽,所以對比賽的機制略知一二。它的評分機制經(jīng)過幾十年的積累、改進,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健全、公平的。其中演講價值確實占比較高的比重,同時舞臺呈現(xiàn)、語言對聽眾的適合性等等方面,也都有占有一定權(quán)重。(稍后附一張評分表給您)為了確保公平、避免暗箱操作,中區(qū)以上,基本有7名以上評委。但有時也正式因為這種健全的機制,比賽選出來的,就有可能是各方面都還不錯、舞臺表現(xiàn)力更好的演講,而不一定是最有價值的演講。而且,評委的背景、水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比賽結(jié)果。
二是關(guān)于內(nèi)容方面。我贊同您的很多觀點,比如真正有價值的演講的標準。還有您列舉的例子,確實很有震撼力。而這篇冠軍演講,只是作者碰巧很擅長謀篇布局、很擅長舞臺呈現(xiàn),所以把一個并不那么勵志的故事講到了冠軍的效果。這也從另一個角度體現(xiàn)出,演講作為一種舞臺藝術(shù),比的是內(nèi)容、表演,而不一定是人生價值。這里我跟您有一點不同意見,我個人認為人和人之間是不能比的,大家起點不一樣,每個人突破原有的局限,取得進步,就是好的,值得鼓勵、贊賞的。并不一定要比不幸、比成就。
綜上,我個人認為,您的文章很多方面批得很深刻、有道理,也的確值得我們深思。同時,上次參加了你們俱樂部的演講,看到文蘭主席和您的演講,都令我非常震撼,我也充分相信,未來幸福之家更多的了解比賽規(guī)則以后,以你們的人生智慧、語言功底和認真的精神,一定會給頭馬屆帶來更深的思考,呈現(xiàn)更多精彩的演講。
以上,與您探討。
開鋒,您好!
我真是很喜歡這樣心平氣和地探討。
感謝您這么認真地回復(fù)我。讓我對頭馬的演講比賽和評分機制有了更多的了解。
現(xiàn)在回頭再來看我的那篇評論,其實是很不全面的。憑心而論,那篇《爛牌之王》是一篇可圈可點的精彩演講,尤其是演講者的控場能力和語言表達方面,頗見功力。但絕對稱不上是上乘之作。
我的那篇評論之所以那么偏激,是因為我用冠軍的高度來評價這篇演講的。她有很多可以借鑒和學(xué)習(xí)的地方,她語言的節(jié)奏、語音、抑揚頓挫是可圈可點的。
不只是在頭馬界,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選手奪冠,在朗誦界也是如此。我做過一些朗誦大賽的評委,選手們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追求形式鏗鏘的慷慨激昂的過火表演多,而娓娓道來、真誠自然流露的少。就是有一些評委和指導(dǎo)老師就喜歡那樣的選手。
但是那些老一代的朗誦藝術(shù)家,他們都說:“寧可不要技巧,也要保留真誠。好的作品,一定是能夠打動人心的”。因此,我做評委時,評判選手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看他是否能令我感動。
浮躁的社會,人心會漸漸思定,人們會越來越喜歡花時間靜靜地聆聽好的作品,越來越多的人會疏遠快餐式的文化。《朗讀者》在全國那么受歡迎,就足以說明了這一點。聽說法國一家傳媒機構(gòu)已經(jīng)簽約購買《朗讀者》的節(jié)目版權(quán),他們要在法國也辦法語的《朗讀者》節(jié)目,讓美麗的法語朗讀成為一種時尚。以往都是中國購買外國節(jié)目的版權(quán),像“奔跑吧,兄弟”、“中國好聲音”等節(jié)目都是“拿來主義”。而現(xiàn)在外國傳媒來購買我們中國原創(chuàng)的電視節(jié)目運作的版權(quán),這還是第一次。
這兩年深圳少兒“小金話筒”比賽和全國中小學(xué)生課文朗讀大賽,我們評委們也在逐步形成共識,選擇那些真正入耳入心的選手進入決賽,讓孩子們回歸童心,說“人話”。那些不走心的朗誦,盡管聲音條件出眾、語言技巧出眾,也是無法取得最好的名次的。我們選擇的是最真心的朗誦,而不是技巧最好的朗誦。
無論演講還是朗誦,“道”都是根本,而“術(shù)”只是“道”的表現(xiàn)手段。爐火純青的境界是沒有技巧的,這也許就是金庸先生說的“無招勝有招”吧!
開鋒,拉拉雜雜寫了這么多的題外話,見諒了!
希望有機會能聽到您的演講。
更希望您能抽時間為我做一次精心演講的點評人。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