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摘儒林吳敬梓
《清才子》在蒲松齡先生那章講蒲先生“曾經將科舉對讀書士子們的戕害,刻畫得淋漓盡致……”好卻是好,然而寫盡了“讀書人被功名利祿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貴的境況。”的《儒林外史》卻是更在群眾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本刻畫了“一幅儒林群丑圖!”的《儒林外史》,作者就是出身于儒林世家的吳敬梓。
對于離開中學特別久的人,對中學語文課本里選自《儒林外史》的范進中舉,那還是有些模糊印象的。
吳敬梓家祖上好幾代,都是“科第繁盛”的讀書世家,然而就像是“盛極必衰”“盈極必虧”這樣的道理一般,輝煌到極致的家族不管是“書香門第”出個不能識文斷字的,“中醫世家”出個不識藥理的。吳家就是這樣,在吳敬梓的父輩,這個氣運就已用盡了。
吳敬梓因為過繼給伯父吳霖起而成為吳家地位相當尊崇的長房長孫,這段略過。
吳敬梓在親人相繼過世之后,離開家鄉遠赴南京定居。當然,吳敬梓在那兒孤零零的一個人,平日還好,一到除夕就顯得是如此地落寞。
嗯,只要有利益糾葛的地方就會有那些討人嫌的“雞爭鴨斗”,像吳敬梓這樣“孤傲不羈、自尊心極強的人”,是很不屑于搞這些事情的,于是就搬去了曾經和生父居住過的南京。
吳敬梓就和《清才子》之前寫過的好幾個才子那樣,在科舉之路上通了第一關后在之后怎么都沒戲了。所以呢吳敬梓也“逃脫”不了這樣的……要不也不會有《儒林外史》的問世。然而他卻是那些慮考慮敗地那些才子中比較“奇葩”的一位。就如江湖夜雨先生所述的“二十九歲時,他參加科考,情緒激動之下,竟然當場向主考官跪地哀求,讓照顧錄取他。要說吳敬梓也真是太不通世故了,這種情形下,主考官當然不能因為他跪地哭求就會答應……于是主考官板起臉,將吳敬梓訓斥了一頓,后來給了他一個‘文章大好人大怪’的評語,將其黜落。”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非常深刻傳神地寫老童生周進“在貢院考場頭撞號板,哭得‘口里吐出鮮血來’這樣的情景”,那還真是他自己的真實經歷體會過的。
吳敬梓的家族雖然撕逼大戰演得激烈,但家族產業大,吳敬梓也還是分到了兩萬多兩銀子巨額遺產的。一度躍升成為“中產階級”。然而就和現在一夜暴富的那些拆二代一般,錢都燒在娛樂城那些地方了。吳敬梓就是醬紫的成了一個有錢還超任性的主,又是在有“秦淮八艷”聞名于世的南京,再加上他一個人沒人管了,于是就做了一個“縱情揮霍,耽于煙花”的浪蕩公子。
然而就如江湖夜雨先生敘述的“但是對于歡場來說,吳敬梓這樣的小鮮肉屬于錢多人傻的冤大頭,自然是騙他沒商量。不多時,吳敬梓就將老家分給他的田產房屋賣得差不多了。”吳敬梓那是不會劃算過日子的,也就是說沒有理財規劃。當然了一夜暴富的人最容易在花錢上對自己任性,從來沒想過要不要考慮這么揮金如土的生活要在一旦沒錢用的時候怎么承受,吃土嗎?這就像是拳王泰森,鼎盛的時候那花錢不要說如流水了,簡直是如瀑布。但是泰森退役之后幾乎是沒有任何收入只進不出。以致于把幾億資產敗光弄到自己破產。那個時候的吳敬梓不就是這樣的嘛,簡直是從一夜暴富到一夜暴窮。那沒辦法不能浪了,生活都過得緊張了,《清才子》中說到吳敬梓敗光家產后的窘境“妓院里不再容留他,窮得吳敬梓連筆硯書籍都賣光了,冬天的時候凍得睡不著覺,沒有煤和柴來御寒,于是就繞著城墻一路小跑,目的不是為了減肥或鍛煉,而是為了‘取暖’(話說我們南方人不就是沒有取暖器材冬天就靠抖嗎?哎,不說了,明早就跑城墻去)……”吳大公子都窮成這樣了,也只好親自干些體力活來維持生計。
江湖夜雨先生說“這些消息傳到吳敬梓的家鄉,吳氏族中,都把他當作敗家子的典型來告誡同族子弟,千萬不要學吳敬梓這樣沒出息!”哎呀,鄙視鏈都傳到老家去了。
繼續來挖鄙視鏈這條線,《清才子》的作者講的“比窮困更讓吳敬梓難堪的,是來自儒林中的鄙視,對于沒有科舉功名的讀書人的那種露骨的鄙視。”現在不也這樣嗎?有名企HR招人不是985、211的簡歷就直接扔了。當然我并不認為這是鄙視,誰讓沒考上名校的那些人在別人拼盡全力考上名校時不夠刻苦努力。(不談地域分數線問題,分數線低的學渣也上不了名校,分數線高的學霸照樣上名校),當然,不排除有非名校的在大學開啟了學霸模式,能力很好的。但HR面對這么多人選,不可能每個人都去了解。我認為現在鄙視鏈中的工作就是公務員,不是公務員本身鄙視其他人,而是中國現在大量的五、六十年代的人就認為其他工作就是比公務員更低人一等。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該是夾雜了許多自己的身影,要不也不會有這么感同身受的文字。其實一個人從相對富的狀態到相對窮的狀態,是更加不好受的。吳敬梓從一個眾人眼中的焦點的少年貴公子到成了一個人見人踩的落地秀才,窮酸書生!前兩天看了篇文章,寫了個故事,一個女孩家當年是縣城的第一個首富,當時人人叫她小公主。兩年后她爸爸被生意伙伴騙得破產自殺,家里苦了,人人叫她小乞丐。
估計吳敬梓的內心戲就是那種“我能怎么辦,我也好絕望啊”的那種。他也不想這么落魄下去,正如江湖夜雨先生所述的“在這些壓力下,吳敬梓也像書中所寫的人物一樣,有渴切追求功名的愿望。江寧府學教授唐時琳,曾經舉薦過吳敬梓去參加‘博學鴻詞’的應試。但不巧,吳敬梓因病不能成行。”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記載的杜少卿正如他自己一般,身世類似,經歷也幾乎相似的人,書里寫“朝廷征杜少卿出仕時,他裝病拒絕……”所以后來好多人也認為吳敬梓當年也是在裝病拒考,其實不是的,吳敬梓那次是非常想入仕的。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吳敬梓五十歲時,亦是知了自己的天命,他算是不再想去官場上傾軋了。江湖夜雨先生在《清才子》中所述“不過,隨著吳敬梓年紀越來越老,性子卻越來越倨傲,有了‘時過無心求富,身閑不夢見公卿’的理念……再也不搭理這些權貴們了……”
吳敬梓為了要生活下去,到揚州鹽商和官紳那兒“拉了好多贊助”,那些一般比較走“俗”的土豪,也是會有走“雅”的。比如鹽商中的程晉芳,不僅大力資助,而且還給吳敬梓寫了一篇《文木先生傳》里面記述的事跡那是對他了解得很。江湖夜雨先生認為“而且,程晉芳應該是《儒林外史》的熱心讀者,說不定還是第一讀著……”當然了,我是認為《儒林外史》的第一讀者應該是《清才子》這一章中提到的盧見曾。盧見曾在紀曉嵐那章就出現過的。他不但是紀曉嵐的兒女親家,而且幾乎和當時的文化界的名流,都是和他有所交集的。吳敬梓就曾經投靠過他,并且還長期地借住在盧見曾家。據說《儒林外史》就是吳敬梓在盧見曾家里寫的。吳敬梓過世后的喪葬費都是盧見曾給出的,所以我認為盧見曾是《儒林外史》的第一個讀者,但是程晉芳絕對是欣賞《儒林外史》的第一一個粉絲。
吳敬梓在和盧見曾結識的那些文人名士中跟其他諸如袁枚、紀曉嵐、鄭板橋等人相比,他是年歲最大的,地位是最不尊崇的,吃個飯都是永遠坐末席的。SO江湖夜雨先生才會說“正是有這樣的巨大反差,當時的讀書人,對于功名,都像范進一樣,有如癡如狂的追求。為之瘋、為之狂、為之癡、為之死!”那些醉心功名的仕子在現在看來真是夠夠的,但這確實大實話。
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積貧積病,越窮的人,對疾病越無力,身體越差。吳敬梓在一次醉酒后,“痰涌氣促”,突然離世,年僅五十三歲。這也是怪當時的醫療水平太差。要放在現在,醉酒的在醫院打個醒腦靜、洗個胃、做個吸痰護理就能解決的事情。然而吳敬梓當時的體質也很不好的。
我們現在認為明清時代的那些小說真是好精彩的,然而當時寫小說的會被人認為是走下三路的,特別是那些沒考取功名只寫小說的人,可是后世卻是那些小說比如四大名著,比如《儒林外史》,比如《聊齋志異》等等,被后世人傳閱。
《儒林外史》這本小說,是個特別有寫實感的諷刺作品,里面刻畫的人物形象絕對不和之前的小說那樣臉譜化。這部作品還影響了之后好多優秀作品的創作。正如江湖夜雨先生在吳敬梓那章最后的敘述“雖然在此之前,《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金瓶梅》這四大奇書早已問世,但卻從沒有誕生過如此精致傳神、刻畫細微的諷刺小說,這在中國小說史上是一個創舉,就憑這一點,吳敬梓足以不朽!”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