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說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善良是建造和諧的基石,古語說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生而向往善良創造的美好世界,無論是舉手之勞的幫助,還是默默無言的奉獻,甚至心存大愛的犧牲,我們為善德善行點贊,更對天性選擇善良的人心生敬意。
近日一則《幾名游客六年堅持給深山老人送米面錢》的新聞再次詮釋了善良的溫暖人心:內鄉縣七里坪鄉野獐村82歲的王天義通過媒體,講述了幾名游客的善舉:六年前的臘月二十三,正忙活著過小年時,突然一輛黑色越野車停在家門口,車上下來五六個人,說口渴了想找口水喝。喝罷水,這幾個并沒有離開,其中一個人說,咱們捐點東西吧,說著從車上拿出了米、面,還有一個人掏出了1000元錢遞給了王天義。之后他們鉆進了汽車,一拐彎就沒影了。第二年又是臘月二十三,恩人們再次來捐助,如此已經堅持了六年。王天義想通過媒體給那幾個好心人捎個信兒,第一,感謝他們的恩德,祝愿他們永遠幸福,健康長壽。第二,今年就不要再奔波來送禮物了。
記者通過電話聯系到其中一位女士,她說“老人越來越老了,我們不能停止,要一直堅持下去……”但她依然沒有透露他們的名字。
這幾名游客堅持做好事六年,并且還同時捐助了其它幾戶貧困戶,不留姓名不為名利,執著的善行受到社會的一片點贊。做一件好事也許很容易,但堅持做好事,是美好心靈的表現,更是一種信仰。我們為善德善行感動,既是對美好的歌頌,也是因為善良的稀缺。新聞中老人王天義借媒體表達出自己的心聲,他現在的生活已經衣食無憂,感謝恩人們的捐助,希望他們不要再為他而奔波。老人樸實的想法正是印證了蒙田的一句話,對別人的善良的信任,足以證明自己的善良。也許正是這份惺惺相惜的善良才讓默默奉獻的幾位游客六年來都堅持著他們善良的信仰。
我們選擇善良是自我的事,而我們堅持善良卻需要相知的理解。因善良讓人暖心的故事常見諸于新聞,而因善良讓人寒心的事件卻也屢見不鮮。
河南鄭州為環衛工作免費贈送的“愛心饅頭”店長因為被接受幫助的環衛工人辱罵貪污公款、要求返現、人身攻擊等不堪言語而落淚,無奈選擇放棄;
七旬老人十五年資助十三名貧困學生,當老人生病時晚景凄涼而無人問津,許多學生因為老人中斷資助而不再聯系;
當紅流量小花成名之后為家鄉出錢修路而被質疑是說大話、多位明星親歷災害現場做志愿者,或者捐款未公布姓名,引來不少網友對其是否捐款和捐款金額的嘲諷和唾棄;
總是有不和諧的聲音一邊在憤怒道德滑坡和人心涼薄,一邊又苛責施以援手的人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完成善良的德行。善良雖然是一種選擇,但如果因為善良而種下人心貪婪的惡果,這種選擇也必然最終會被放棄。
曾在一本書中看到:“越是不善的人,就越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愛。越是善良的人就越不需要別人的愛,對于太過善良的人來說,別人的愛常常反而只是給他添亂罷了。善良本身就是對善者最好和最純的滋養。”
都說你的善良必須帶點鋒芒,如果善良只是單向的索取與付出,那玫瑰的確需要根莖的刺,讓人感受疼痛以看到花朵的美艷,而善良如果是一粒火種,我溫暖了你,你又照亮了他,惺惺相惜又薪火傳遞,愛的鋒芒又何必出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