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義是一名孤寡老人。6年前,幾名游客在向他討水喝時,發現他生活困難。之后,每年都堅持在臘月二十三來看望并資助他。媒體發現后,把這件事報道出來,成為最近一個熱點新聞。
這件事之所以成為熱點,我想與當事雙方的善良都有關系。捐助方能夠身體力行地幫助老人,堅持數年,而且不留名字,體現了他們的善良;受助者當年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仍然盡力幫助別人,生活條件改善后又表示不想再接受捐助,體現了他的善良。
人人都希望社會上多一些善良,但是倡導無止境的善良是達不到這個目標的。因為善良也有份量,只有適度的善良才能長久地傳遞下去。
為什么這么說呢?先聽我講個成語故事吧。這個成語叫“升米恩,斗米仇”。
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平時關系還不錯。其中一家人因為能干些,家中要富裕的多。有一年發生天災,莊稼顆粒無收。窮的一家沒有收成,眼看就要餓死。這個時候,富的一家給窮的一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窮的一家非常感激富的一家,熬過最艱苦的日子后,就去富的一家表示感謝。說話間,談起次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就又慷慨送給他們一斗米。窮的一家看著這一斗米,產生了新的想法。他們覺得富的一家既然這么有錢,就應該多送一些糧食和錢,才給這么一點,真是壞的很。富的一家聽到后,自然很生氣,白白送給你家這么多的糧食,你家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家當仇人一樣忌恨,真不是人。于是兩家人從此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故事中,富的一家在窮的一家瀕臨絕境時雪中送炭,難道不善良嗎?得知他們沒有種子時,又給了他們更多的糧食,不善良嗎?聽了這個故事,你是不是覺得善良也有份量呢?適度的善良猶如火種,傳遞下去會給世界帶來溫暖,過分的善良可能激發妒忌和仇恨,終結善良的傳遞。
那善良是如何衡量的?什么樣的善良才是適度的善良呢?
善良屬于道德層面的事物,并非法律義務的必須。善良的份量不能用金錢來衡量。古人云:“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衡量善良主要是看是否有一顆同情之心。
王天義給幾名游客水喝,水不值多少錢,但王天義想的是如何給幾名游客解渴;那幾名游客給王天義提供的捐助,雖然比王天義給他們的水值錢,但正符合王天義的吃穿用度。雙方的善良都是出于對對方恰當的同情,他們的善良都是適度的。
如今,王天義不希望再接受捐助了,這是合理的。因為他表示,現在他每年有3000元的五保戶收入,每月有300元養老金,某企業每季度還給他800元,加上自家地里山茱萸的收入,已經過得衣食無憂。我想對于他來講,現在已經不需要幾名游客的同情。額外的捐助,會成為他難以承受的善良之重。
善良只有與同情之心的程度相匹配才是適度的。如果對方不值得同情或者不足以引發某種程度的同情,硬要人家同情,這種善良并不可取,就是過分的善良。現在社會上有一種不好的現象——綁架善良,比如,被陌生人要求在公交車上讓座,被同學同事要求轉發信息,被親朋好友要求資助,被社會組織要求捐款,被品質惡劣的人要求原諒……這種綁架的結果使善良變了味兒,難以健康成長。
善良需要盡力而為,善良更需要量力而行。想想我們的日常生活,善良無處不在。乘坐公交車,給老人和小孩讓座,表現的是善良;無償獻血車停靠在路邊,上去伸出手臂,表現的是善良;在工作單位,發現同事遇到困難主動相助,表現的是善良;謠言四起時,不隨著傳播閑言碎語,表現的是善良……這些都是大多數人能夠做到的,做到這些也就符合“窮則獨善其身”了,當然,如果有余力,能做到“達則兼濟天下”最好。
善良不只體現在“施”的一方,也體現在“受”的一方,因為同情之心是一樣的。得到人家讓出的座位的,要回報以“謝謝”和燦爛的笑容;因輸入別人血液得到救治的,要回報社會自己所能;受到幫助的,要熱情地幫助其他遇到困難的人;在孤獨中獲得支持的,要相信正義和傳播正義的能量……善良是美好的,但是善良也是柔弱的。“不扶老人”等很多例子傷害了同情之心,使越來越多的人不敢善良。很少有人能做到“樂善不問因果事”,因此,人們應該認識到,對善良的施予者表現出“我知道你的善良”,才能體現出善良的接受者的善良,這樣才會使善良傳遞下去。
捐助王天義的那幾名游客,看到王天義現在的境況應該感到欣慰,捐助王天義的錢物現在可以改捐給其他人了。從他們捐助王天義并且同時還捐助其他人的行為來看,他們是些善良的人。相信在他們的帶動下,有更多的人會以實際行動向這個世界表達善良,并得到這個世界溫暖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