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要勸身邊人理財

賺了吹自己,賠了怪別人。只能吃肉不能挨打。這些極端又不太健康的風險厭惡情緒一直是我國一部分群眾的典型心態。這一點在咱們的長輩身上體現得尤其明顯。也許是貧窮年代遺留下的傷痕太深,他們總是睜大眼睛盯著自己的錢袋子,生怕白白損失一分錢。

有趣的是,極度節約和貪便宜往往是一塊硬幣的兩個面,總是一起出現。我們經常發現,越是那種虧錢如失血攢錢如保命的人,越是會看重無足輕重的蠅頭小利。

更不巧的是,大部分的老一輩人通常對金融知識與技巧認識不足。在他們的印象里,除了銀行以外的機構統統不可信,但是卻沒有充分意識到,銀行也會坑人,更有許多打著銀行旗號坑人的人。

這些心理與認知特點疊加起來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就上演了一幕幕喜劇、鬧劇、或者悲劇。

比如,前段時間又出現了售樓處被拉橫幅的新聞,原因還是樓盤降價,買到的人覺得自己虧大了,便要求開發商補錢或者退差價。

這其中的邏輯大家自然清楚,我在你這買了房子虧了幾十萬,你得給我負責!至于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局外人肯定是一眼就看出來了,但要說他們自己不明白,恐怕未必。真正的心態,恐怕還是人家買房都賺了憑什么我賠了,一定是你開發商搞的鬼,你還我血汗錢!就這么把事情鬧大,反正上面要穩定要面子,我豁出這張老臉不要,也許就真的搞事成功呢?

再比如說,長輩們被游走于銀行柜臺周圍的不明人士鎖定,然后打著銀行的旗號推銷一波保險,這種事情想必不少朋友都聽說過,甚至親身遭遇過。

這些保險不僅條款復雜,用語模糊,通常推銷人員還不讓拿回去給家人看了再決定,施展各種優惠折扣手段催促當場購買。

本著對銀行門臉的莫名信任,長輩們有很大幾率就中了招。結果回家給子女一看,基本上是花樣百出的分紅險理財險,真正的保障功能少得可憐。趕緊拿去找銀行,結果人家兩手一攤,那不是我們的人哦,我們銀行沒有責任滴。這時候才反應過來,都是些拉大旗作虎皮的家伙。保險行業的名聲,可以說就是被這些銷售自己敗壞的。

類似的事例不可謂不多,反映出來的一邊把錢看得跟命一樣重,一邊又輕易地被人忽悠的矛盾狀態,有時候的確令人感到哭笑不得。

所以我向來不主張直接勸說家人甚至朋友來進行理財,至少是在投資這一環節上高度謹慎。尤其是應該避免直接推薦股票,賺了人家會說這是應該的,因為不賺錢你干啥要推薦,你四不四傻?但要是真虧了,當心別人心里的小霰彈槍噴死你哦。

但若是出于帶領大家提高財商,防騙躲坑的目的,將理財中的財務規劃、財務管理、自我控制等知識普及普及,這還是做得到的,不過還是得根據具體情況來區別處理。

對于朋友,以理服人不要強求。

再好的東西,有人在你耳邊不停地安利,你也只想一巴掌扇過去。推己及人,咱們也不要老是念叨什么你要理財你要進步的咒語,多半會被別人當成智障。

現在年輕人們不管知識和技巧水平如何,起碼有一點和以往不一樣,就是認同理財的必要性。所以比較推薦的方法是,在合適的時候推薦一些有聲書籍、入門講座、科普公眾號,比如經常來拖天航線圖這里聽拖天扯一些理財龍門陣就不錯(臉皮真厚),讓朋友們先對理財這事兒產生興趣。先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再考慮怎樣深入地探索。

而對待父母,有時候靠講道理,有時候則要靠不講道理。

絕大部分父母們都有一種心態,寧可相信外面來路不明的大師和專家,也不相信自己的子女。這一方面是因為家長總會在乎自己的面子,和對自己人生經驗有充分自信,另一方面咱們做兒女的說話方式比不上銷售們的話術入耳貼心,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這種情況下,講道理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承認自己在理智上不如他人,這對誰都是難以接受的。不要說是父母們很難在連吃飯走路都是自己教出來的子女面前承認失誤,換作我們自己,恐怕也很難在后輩或者朋友面前真正地說一句“你說得對,是我錯了”。

所以真的要勸父母去理財,我建議的方式是動之以情,讓他們意識到理財的必要性就好,而具體操作還是由你親自執行。比如,和父母達成一致,該買保險,該存點基金,以備他們年紀再大一些的時候有個保障。具體買什么保險,如何管理基金,就是你所學的理財知識派上用場的時候了。為自己的父母親手搭建遮風避雨的保障,不正是一種報恩嗎?

至于其他親戚長輩,把這篇文章拿給他們的兒女看看就好。你能幫的就這么多,真的。

?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