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逛超市時候買了盒薄荷糖,仿佛回到了兒時。
我是個沒心沒肺的人,兒時的事情記得不多,但不知道為什么兒時買薄荷糖的事情記得特別牢。
從小就是個吃貨,聽說種一截葡萄藤就能長出許多許多的葡萄,于是房前屋后都被我插上了問人討來的葡萄藤,后來因為媽媽擔心房子周圍綠色植物多了有蛇出沒,所以把剛成活的葡萄藤全拔了。
自己種不了吃食就去買,村子里有家小賣部,建在三排農家房子的交叉地方,小賣部是村里一戶人家自己建的房子,房子很矮,有三間,一間朝路口開了個大窗口賣生活日用品和小吃食,一間遠離路口開棋牌室,中間那間主人自己居住。房子占地面積不大,卻被收拾得干干凈凈,讓人總愿意去坐坐,聊聊天,那個時候人們的娛樂活動不多,所以小賣部的人大多時候都很多。小賣部是我上小學時候上學和放學回家的必經之路。小賣部朝路口的大窗口平臺上總是放著一個大大透明塑料瓶。塑料瓶里的花花綠綠的小正方形的薄荷糖牽引著我的目光和味蕾,至今還記得薄荷糖2分錢一塊。
在那個還沒改革開放的年代,農村娃仔有書讀,能保證讀書吃飯費用已經是很幸福了,偶爾會有家長給的自己支配的零花錢,數(shù)額不大多半是幾分。那天在離家10多公里,村林場護林的爺爺回來了,爺爺住在林場,每隔一段時間回來家里取米,油生活用品。爺爺也許是心情好,也許是才發(fā)了工資,給了我5分錢。爺爺給我的錢,爸爸媽媽是不會問我要去的,因為這是爺爺疼愛孫女的錢。如果是別人給的,媽媽一定會要去,因為要存起來,逢年過節(jié)再給人返還回去,農村人雖然窮但這些禮節(jié)是很重視的。我拿著屬于我的5分錢劃算著怎么用,買薄荷糖、泡泡糖?還是氣球?我是不會想到買文具的,因為買文具的錢爸爸媽媽會安排好的,他們通常會買上一小捆的作業(yè)本,鉛筆橡皮之類的放在家里抽屜里,需要的時候拿一個,因為這樣省錢。
我的5分錢是舍不得一次性花完的。第二天上學路上我拿著自己的5分錢對小賣部窗口年輕的老板娘說:阿姨給我一顆薄荷糖。老板娘笑著說一顆夠了嗎?我說夠了。阿姨笑著轉身去幫我取薄荷糖,我從褲兜里掏出那已被我捂熱的5分錢放在窗臺上,這時一陣風吹來,我的五分錢隨風而舞,飄出了窗臺。阿姨轉過身來給我2顆薄荷糖,我急了:阿姨我的錢被風吹到你店里面了。老板娘笑了:多少錢呀?我快哭了:5分錢。阿姨還是笑著:好的,我知道了,找你3分錢,那五分錢我等下去找。
再后來也許小賣部老板娘忘了那五分錢,爺爺也忘了那五分錢,只有那瓶花花綠綠的薄荷糖老照片一樣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