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很有趣的對話是這樣的:多年前,有一位知名記者去偏遠地區(qū)采訪了一名放羊的孩子。
記者:“孩子,你為什么要放羊?。俊?/b>
孩子:“放羊可以賣錢啊?”
記者:“那你放羊賺了錢以后你要干什么呢?”
孩子:“掙了錢娶媳婦?!?/b>
記者:“娶了媳婦,以后呢?”
孩子:“生娃啊?!?/b>
記者:“生完娃以后呢?”
孩子:“讓他繼續(xù)放羊。”
……
看完這個故事后,許多人第一感覺就是好笑,把它當成了一個笑話或者寓言故事來看。其實這個故事背后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一種現(xiàn)象:在社會底層的人很多人能走不出原屬的社會階層,一代人的貧窮導致了下一代人的貧窮。
在這些人眼中,似乎這一切都是貧窮惹的禍,貧窮大多數(shù)時候就等同于災難和不幸。
2018年河北省高考文科狀元王心儀卻在她的文章《感謝貧窮》中這樣說:“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盡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b>
“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物質(zhì)的匱乏帶來的不外是兩種結果:一個是精神的極度貧瘠,另一個是精神的極度充盈。而我,選擇后者?!?/b>
同樣是面對貧窮,有的人早已變得麻木,而有的人卻要感激它。
可見貧窮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讓人頹廢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又可以讓人奮發(fā)向上。
關鍵看你如何選擇面對貧窮的態(tài)度,很多時候改變一個人的不是客觀現(xiàn)實,而是主觀感受。
世界上不存在一個孤立的現(xiàn)實,只存在一個我們感受到的現(xiàn)實。所以,你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創(chuàng)造”了你,而你所相信的東西決定你的處境。
所以,貧窮不可怕,關鍵看內(nèi)心是否豐盈。
01.
貧窮不可怕,關鍵看內(nèi)心是否豐盈
說起貧窮,85后女孩沈芯菱比一般同齡人都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會。
沈芯菱的祖輩是臺灣云林縣山村農(nóng)民,父母都是裁縫學徒,也都沒念過幾天書。家里早年曾開設小型成衣代工廠,但因經(jīng)濟蕭條欠下了許多債。
為償還債務,沈芯菱的父親變賣了全部家產(chǎn),頓時家徒四壁、無以為業(yè),輾轉(zhuǎn)擺路邊攤為生。
沈芯菱自幼跟隨四處奔波擺攤,居無定所,更是失去了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在昏黃的街燈下,邊吆喝叫賣,邊趴在地上看殘破的二手書,常被路人嘲笑。
每逢梅雨季節(jié),更是有一餐沒一餐,饅頭配開水就是家常便飯。沈芯菱艱苦而漫長的童年都租住鐵皮屋,連個能安穩(wěn)睡覺的地方都沒有。
家里的日子很清苦,媽媽時常帶她到廟里拜拜,她以為母親每次會祈禱賺大錢,沒想到母親卻許愿:“上天若能留給我們一條生路,賞口溫飽,我們必定教導孩子以愛待人。”
沈芯菱很喜歡看書,書中有個故事,至今都讓她印象深刻:
有一個國王生了病,醫(yī)生跟國王說:“你去找個快樂的人,穿上他的鞋子,病就會好?!眹趺钤紫嗔ⅠR尋找。宰相到處找、到處問,問了很多有錢人,發(fā)現(xiàn)有錢的人未必快樂,一直也沒有找到快樂的人。
宰相心情低落,怕國王怪罪,失意的走著。突然他看見一個老農(nóng)夫,唱著歌種著田,宰相跑去問農(nóng)夫快不快樂,農(nóng)夫說他很快樂。
當宰相跟農(nóng)夫要鞋子的時候,農(nóng)夫看著自己的腳傻住了:“我根本沒有鞋子,要拿什么借給你?”
她看完跟媽媽開玩笑說:“我把鞋子脫掉就會快樂了?!?/p>
媽媽也微笑著對她說:“外在的物質(zhì)都是短暫的存在,對我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的內(nèi)心住的是什么。”
媽媽讓她經(jīng)歷過貧窮磨難的幼小的心靈明白了一個道理,家里物資的匱乏并不是羞恥和讓人排斥的,內(nèi)心的貧窮才是最可怕的。她還擁有很多其他人沒有的東西,那就是內(nèi)心的豐盈。
一切都來源于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貧窮不可怕,關鍵看內(nèi)心是否豐盈。
02.
內(nèi)心豐盈的人,會讓善良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fā)芽
有人說:貧窮會對人的一生造成兩種影響,一種是讓人更愛錢,一種是更了解貧窮的人。
沈芯菱明顯屬于后者。父母雖然生活貧困,卻從不貪圖錢財,還常常教育她:人要常給,不要多拿。
貧窮,讓她懂得了生活的不易,淳樸而寬厚的父母,則讓她選擇做一個內(nèi)心豐盈的人。
10歲那年,有遠見的母親當?shù)粽洳囟嗄甑挠耔C,為她也買了一臺電腦。媽媽說再苦也讓要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和有開闊的眼界。
懂事的沈芯菱得到電腦后也格外珍惜,緊緊地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學習各種電腦知識和技能,還多次拿到各種電腦大賽的冠軍。
11歲那年,沈芯菱遇到了一件不尋常的事,徹底改變了她的一生。
沈芯菱的阿公靠種植文旦柚為生,那一年趕上柚子大豐收,可阿公卻依然愁眉不展。一問才知道種得太多了,賣不出去柚子就會爛在家里。長年滯銷的問題,讓許多像阿公這樣的果農(nóng)連生計都沒有了保障。
當時沈芯菱就想,水果太多一個人吃不完,但如果有100人、1000人一起吃,不就吃得完了?
她突然靈光一閃,想起看過別人在網(wǎng)上賣東西,年幼的她“憑著一股傻勁兒”,上網(wǎng)給許多大企業(yè)發(fā)電子郵件,信里簡單直白地寫道:我阿公種的文旦柚很好吃,有需要的可以來訂。
可沒想到3天后,網(wǎng)上真的有人下了訂單,全家人喜出望外,阿公一遍遍地問:“是真的嗎?”最終那年水果比往年多賣了3萬多斤,她也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網(wǎng)絡強大而神奇的力量。
內(nèi)心豐盈的人,會讓善良的種子在她的心中萌芽。
?!す抡f過:聰明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幫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幫助別人。
這一次不尋常的經(jīng)歷讓小沈芯菱明白了許多人一輩子都沒想明白的道理:原來幫助別人,并不需要很有錢,只要把自己的特長培養(yǎng)好,敢于把優(yōu)勢放大、敢于行動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小小年紀的她從此心中有了一個大大的理想:用鍵盤打造知識公益、用鼠標彌平社會斷層。就這樣,沈芯菱開始了自己的10年公益之路。
幼年的經(jīng)歷讓她深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幫助別人只給金錢作用不大,要從根本上改變和提升才行。于是,她首先從教育這個領域開始做起。
2002年,13歲的沈芯菱成立了“安安免費教學網(wǎng)站”,這是一個集合國中小各科目多元領域的免費教學網(wǎng)站,她希望透過24小時免費的教學平臺,幫助資源比較欠缺的同學有一個教育的機會。
沒想到借著科技的力量,該網(wǎng)站成為兩岸三地的知名網(wǎng)站,9年來已成功幫助將近500萬名弱勢學子。
2003年,14歲的沈芯菱開辦了“楊過世代英語免費學習園地”,只身企劃籌措,免費讓75名弱勢學子接受公平教育。
隨著網(wǎng)站的成功,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受到了益處。她的名氣變得也越來越大,憑借自己專業(yè)的電腦知識,短短時間內(nèi),她就賺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一百萬。
《讀者文摘》亞洲版稱她為“少女慈善家”,她的故事還被載入國中教科書。在許多年輕人還賴在家玩鬧的年紀,她卻似乎過了一個高轉(zhuǎn)速的公益人生。
人們看到她的故事,都忍不住贊嘆說:太優(yōu)秀!
然而,她卻說自己平凡,“我是一個攤販、一個莊腳小孩。(鐵皮屋)之前真的很熱,下雨又會滴水……”
成為百萬富翁后她與父母仍住在幼時省道旁的鐵皮屋里,只是裝了冷氣,也大了一些。屋內(nèi),穿過花車、衣架與幾臺縫紉機,后方10坪大的隔間,一臺舊型厚重電腦,一張用到泛黃的圍棋桌,那是沈芯菱幼時用來讀書寫字的角落;用了10年,沒有換過。
沈芯菱這些年考了超過40張電腦證照,靠數(shù)位技能為企業(yè)搭設網(wǎng)站,加上參與公益演講等外快,總共賺了近300萬元,然而其中有280萬元都投入她自己推展的公益事業(yè),而不是換掉在鐵皮屋內(nèi)的家具。
“因為我的成長背景,讓我更加能感同身受?!?/b>沈芯菱表示。
在農(nóng)業(yè)領域有一個廣為人熟知的原則:我們必須首先播種,然后才會有收成。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個原則在其他領域也同樣適用。只有那些學會了幫助別人的人,才能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酬勞。
沈芯菱卻深刻明白這個道理,她對于成功有一套她自己的定義︰“成功,不是你贏過多少人,而是幫過多少人?!?/b>
所以,她得到了生活真正的酬勞,明白了快樂的真諦,用她的話說:“不快樂的人是因為沒想過要帶給別人快樂。”
03.
真正的窮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能力去付出
曾經(jīng)有一個關于夢想的繪本讓我印象深刻,名字叫做《花婆婆》。繪本圍繞著小愛麗絲為了實現(xiàn)爺爺讓她做的三件事而展開。
從坐在爺爺大腿上聽故事的小姑娘,到離開家鄉(xiāng)在圖書館為大家?guī)矸奖愕谋R菲絲小姐,她長大成人并且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目標。
從城市到熱帶小島、到沙漠、到叢林,她領略了異域的風情,結識了難忘的好友,也完成了自己第二個人生目標。
她住在了海邊,面對著美麗的海景,她思考“如何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為了這個目標,她一直苦想。
從圖畫中不難看出,此時的她已步入中年,發(fā)根發(fā)白??伤廊粵]有放棄,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她變成了別人眼中的“怪婆婆”,她的行為不被人理解,可是她自己明白,她在播種美麗。最終,當美麗的魯冰花開遍小城的時候,她變成了年老的“花婆婆”。
繪本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女人平淡而又美麗的一生,主人公的行為告訴讀者,讓世界變得美麗,重點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自己的堅持和傳承。勞動不分貴賤,每一位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勞動者都值得稱贊。
這個故事里還隱含著更為重要的一點,艾莉絲不僅自己做了一件讓世界更美麗的事,而且她晚年扮演了爺爺?shù)慕巧?,她重復了爺爺當年的話,把這份愛和美好播撒在更多孩子的心里。
目的是要告訴我們:要讓孩子們成為一個精神上富足的人,而只有愿意為別人付出,才能獲得精神上的富足。換句話說,真正的窮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能力去付出。
花婆婆在荒地上撒滿花種子的時候,不僅把愛和美好撒在了人們的心間,還將這種理念傳承了下去。
而沈芯菱對此也深有同感。
有一次去鄉(xiāng)下,沈芯菱看到一對母子,母親教訓哭泣的孩子說:“你再不用功念書,以后就跟那些人一樣,沒出息!”她順著手勢望過去,是一群揮汗如雨、皮膚曬得黝黑的勞工。
出生底層的她驚覺:連在鄉(xiāng)下,對底層勞工的歧視都如此嚴重。她心中憤憤不平,立志要為普通勞動者建立一部“庶民生活歷史”,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庶民”的生活。
辛勤收割的農(nóng)民、生計不穩(wěn)的流動攤販,佝僂著身影的拾荒者……她開始用相機認真記錄這些被歧視的底層人們的生活。
沈芯菱花了6年多時間,來回奔波20多萬公里拍下30多萬張照片,訪談超過3600多位鄉(xiāng)親父老,寫了超過40萬字的紀錄,之后她創(chuàng)建了“草根臺灣臉譜”網(wǎng)站,她還曾將這些帶入北京奧運會的展覽,當時吸引了近2000萬人次的瀏覽觀看。
有一次拍攝時,她看到一個阿嬤,大拇指被刮掉一塊肉鮮血直流,可阿嬤卻一臉開心。因為她可以把撿到的蛤蜊拿到市場賣,這樣小孫子的學費就有著落了。
每每遇到這樣的事,沈芯菱的就會不自覺落淚,她心里最柔軟的角落被深深的打動了。
她突然明白原來真正的窮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能力去付出。這些為公益而做的事,讓沈芯菱明白:“這世界可能只有兩種人:一種是do一種是do not。我的確非常平凡,但我就是選擇去做而已。選擇讓每一個遇見我的人都可以變得更美好,這就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跟花婆婆一樣,沈芯菱也總是笑著對別人說:“每個人都有辦法讓世界更靠近美好?!?/b>
04.
困難不可怕,有夢想的地方就有路,請永遠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
令人驚訝的是沈芯菱小小年紀就掙到了那么一大筆錢,還多才多藝,演講、寫作、比賽、拿獎學金……只要掙錢又不耽誤學習的事,她幾乎都做了一遍。
面對如此優(yōu)秀、如此成功的沈芯菱,很多人都會好奇,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倆字:熱愛!
在沈芯菱13歲籌備安安網(wǎng)站期間,她曾以優(yōu)秀的成績考取了私立明星學校,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公立國中就讀,為的就是節(jié)省差額學費,來供應安安的支出。
架設網(wǎng)站過程中,常碰到資源上的不足,她也不愿意接受別人金錢的贊助,一個人獨自承擔種種壓力,遇到了好多始料不及的難題,她的母親常說:“我很難想象在她小小的身軀里,到底還能裝進多少壓力?”
達米恩在《爆裂鼓手》中說:“人一旦有了夢想,怎么活都是有靈魂的?!?/p>
有困難不可怕,有夢想的地方就有路,只要你足夠強大,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每次在漫長寂靜的夜里,父母都想制止整晚立在那兒的背影,但是一向聽話的她此次卻非常地執(zhí)著,帶著十分堅定的語氣甚至是懇求,請求父母讓她把時間花在公益上。
沈芯菱母親說:“我了解到這對她才是真正的快樂,既然她已找到自己想做的,我又有什么立場去阻止她呢?因此,我們將固執(zhí)轉(zhuǎn)為支持,雖然我們對電腦一竅不通,所能做的就是成為她精神上的支柱,為她在半夜里泡一杯熱牛奶,在她失意沮喪時替她加油打氣?!?/p>
與一位追求學習成績的孩子不同,沈芯菱曾作為學生與大家分享:面對成績,她不會花全部的心力去拼100分,而是謹守本分,保持80分以上,藉此空出更多時間做公益行動。
她笑說:“當我在第二領域慢慢累積出60分的成績時,我的人生就是80+60=140分,比起只拼一件事得到100分的人,我可能得到更多的快樂與滿足?!?/b>
與順利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yè)的沈芯菱不同,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職業(yè)選擇。
很多人,工作還行,談不上喜歡不喜歡;興趣愛好就那樣,做什么都不咸不淡。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把一件事、一份工作做到8分,也許是因為錢。但是如果想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要讓自己每一天都真正的快樂,和錢沒有關系。
所以,請永遠去做你余生中最重要的那件事,別嫌晚,只管去做就好。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找的,你總得為心中的自己付出點什么,做點什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