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天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他是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但他的唯美主義的表達是通過極致的悲傷去表達,這也遠遠超出常人的認知水平,在他的《王爾德童話》這本書中,王爾德通過9篇童話故事,深刻的讀者認識到什么是唯美主義,如何打破定勢思維,去感知藝術的美,感知人性的善良。
在法國巴黎日耳曼德佩美術街,這里有很多古老,而美麗充滿巴黎浪漫風情的小巷,布滿了世界知名的畫廊和私人藝術展廳,這條畫廊的對面就是藝術家的圣地巴黎美術學院,美術街左岸有一家阿爾薩斯旅館,這家旅館看起來并沒有多大的特色,但是當我們走近這家旅館,會看見旅館大門兩旁的名字,我們便會肅然起敬,他們是誰呢?為什么他們的名字會被巴黎美術街旅館引以為榮的掛出來呢?
其中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被世人尊稱為“南美洲的卡夫卡”的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另一位就是《王爾德童話》作者,英國偉大的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1900年11月30號他在阿爾薩斯旅館逝世,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極致的,就連去世他也要提前挑到一個法國巴黎這樣浪漫國度的藝術街區,如果有機會你帶孩子去法國巴黎,一定不要忘了去這個地方看一看。
王爾德被世人傳頌最廣的兩個方面,一個是他的維美主義,第2個就是王爾德悖論。美國著名的詩人布羅茨基曾經在諾貝爾演講詞當中說到,人首先是一種美學的生物,其次才是倫理的生物。王爾德的一生都在演繹這句話,那么王爾德唯美主義到底是什么呢?他曾經說一切好的藝術作品都是在追求純粹的藝術效果,唯一美的事物就是與我們無關的事物,就是說王爾德所追求的藝術境界是至純至美的,不能永遠絲毫污穢,不能摻雜任何細沙的,
快樂王子
我們都知道,追求一種極致的東西就是偉大,因為極致這東西幾乎完美,而完美的手機幾乎不存在,所以王爾德唯美主義的偉大就在于他追求極致的美又呈現極致的美。
英國評論家麥克斯比爾博姆就曾經說到,早在1880年以前很久,美就存在了,但是讓美登臺亮相的卻是王爾德,順著他的唯美主義思想,我們馬上就能夠感受到的是他令人震撼的悖論,那么它的悖論是什么呢?為什么王爾德悖論那么震撼呢?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啊,王爾德就是一個段子手,他的悖論就是一個個的金句,如果他生在當代,想必會成為粉絲超多的網紅王爾德,
我們看幾個他著名的悖論吧,比如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比被人議論更糟糕了,那就是沒有人議論你,這句話特別適合娛樂圈,因為娛樂圈的評價標準就是紅不紅啊。這些話乍一看上去十分矛盾對嗎?但是仔細體會一下才覺得真的精妙絕倫,
又比如:人生有兩個悲劇,第一個是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乍看起來是不是寫錯了,應該是想得到的得不到,得到的卻不想得到,對嗎?這是我們一般人的境界,得到的得不到,比如有一句歌詞叫得到了你的人卻得不到你的心,想得到的得到了,這句話就更高了,怎么理解,比如你想擁有豪宅名車,你可能很容易就得到了,也許就再也沒有奮斗的動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
王爾德生前被無數人追捧,英國國民為之瘋狂,國家最好的劇院為能演出他的劇本而感到驕傲自豪,在他死后呢,不斷有人研究他,為他立傳,就連被人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傳記作家《喬伊斯》的作者艾爾曼,花了20年的時間寫下了王爾德傳,之后呢,埃爾曼就與世長辭了,愛爾曼就說:王爾德的悖論翩翩起舞,他的才智閃閃發光,他在語言當中充滿了自嘲趣味和放縱,毫無疑問,他是那個時代最星光璀璨的人物。
在五四運動時期呢,王爾德被傳入了中國,陳獨秀崇拜他,魏達夫是受他的影響,葉圣陶說自己的童話借鑒他,巴金親自翻譯了他的童話,周作人不斷組織有關王爾德美學的講座。這些大師的追捧不正說明了王爾德堪稱是大師中的大師嗎?
《王爾德童話》一共只有9篇,可就是這短短的9篇童話,有人認為他的藝術成就遠遠超過了《一千零一夜》,超越了安徒生和格林兄弟,為什么會有這樣過分的贊譽呢?
在這9篇童話當中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快樂王子》,《快樂王子》這個悲劇結尾的童話里我們能看到什么呢?又應該如何理解快樂王子和燕子這兩個角色的深刻內含呢?
在快樂王子身上我們看著他一次又一次的讓燕子叼走自己身上的寶石金片。他犧牲了外在美,卻讓自己的內在美肅然升華,另外快樂王子活著的時候他是無憂無慮的,成為雕像之后他的心是鉛做的,鉛做的心反而比快樂的心更有了善和美,這種反差不恰好證明了美不是為了滿足一己之私,而是超私欲超功利的嗎?而燕子作為快樂王子的信使,它原本是打算飛往埃及過冬的,他不斷的幻想著埃及的場景,他說伙伴們在埃及等著我,他們正在尼羅河上飛來飛去,同朵朵的大蓮花說著話,不久就要到偉大的法老的墓穴里就過夜了,
王子每一次請求他當信使,燕子都在幻想在埃及的伙伴們在干些什么呢?燕子當信使的每一次來去都是。幻想與現實的一次對比,一次沖突,一次愛的主題的升華,王爾德童話不像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那樣結局是圓滿而歡喜的,他的童話結尾常常縈繞著極致的悲傷,而這種極致的悲傷恰好是對思想的體現,王爾德曾經對自己的兒子說,真正美的東西都是讓人憂傷的。魯迅先生也提出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所以換成大白話就是說,極致的悲傷會產生極致的美。
不僅《快樂王子》是這樣,另一篇《星孩》也是這樣,如果有一個孩子他是被人收養長大的,但長大以后呢,他并不懂得感恩,屢屢的做出讓人特別失望的事兒,那針對這種孩子該怎么辦呢?這個孩子就是星孩,他因為美貌而驕傲,捕捉野鳥取樂,傷害蜥蜴和鼴鼠,瞧不起他的養父養母,把他們換做是自己的奴隸,他連自己的親生母親都不認,特別狠心的對母親說你太丑陋了,我寧愿去吻毒蛇去吻蟾蜍,我也不要吻你,后來他受到了上帝的懲罰,相貌變丑,變成了一個魔術師的奴隸,變得丑陋后的星孩開始悔悟,意識到自己以前的種種劣跡,踏上一條自我救贖之路。
他要尋找自己的母親,而這是一條布滿荊棘和苦難的自我救贖之路,其實就是星孩父母對他的考驗,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星孩走過的最長的路就是父母的套路,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星孩的父母為了考驗他鍛煉他,讓他在惡毒的魔術師手里受盡了折磨,魔術師讓他去森林里尋找金幣,如果找不回來就要受到懲罰,在尋找金幣的路途當中呢,星孩救起了掉進陷阱里的兔子,這只兔子為了報答它,但星孩找到了金幣,可是在星孩準備帶回金幣的時候,他看到了一個可憐的麻風病人,這個時候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拿一塊石頭扔他,而是把金幣送給了他,接連三次都是這樣,最后一次魔術師說如果再沒有帶回來金幣就要把星孩殺了,當他回去以為自己必死無疑的時候,推開門。
他發現自己到了一個巨大的廣場上,這兒就是國王的宮殿,原來星孩是國王的兒子,那個討飯的女人就是王后,是她的母親,而那個祈求幫助麻風病人就是國王是他的父親,這個時候星孩才知道,原來這些苦難都是父母對自己的考驗。但是星孩受的苦難太大了,以至于做了三年的國王他就去世了,而后來繼位的卻是一位很壞的國王,這篇童話在結尾和傳統的童話相去甚遠,王爾德一騎絕塵跑入了與眾不同的軌道。
星孩父母的考驗讓他從幸福驕傲的云端跌入到了艱辛苦難的城市里,直到他受盡了折磨,身心俱疲,心灰意冷才獲得的救贖,這種遭遇的苦難并不是說星孩的父母不愛他,只不過這種愛是世俗的愛是有條件的愛,而不是作者畢生追求和贊美的那種純粹的愛。
王爾德認為愛與苦難已經結成了相生與共的關系,愛因為苦難而生,也因為苦難而摧殘,純粹的美在生活當中是找不到立足之地的,純粹的愛也難以尋求,所以他投身藝術追求純粹追求極致的美,他認為唯有通過藝術而不是別的,我們才能實現我們所追求的至善至美,唯有通過藝術而不是別的,我們才能保護自己,免于實際生活中的可悲的程度。
可能大家依然會有疑問,就算是這樣,那為什么星孩死后繼位的是一位惡毒的國王呢?王爾德急轉直下把喜劇化為悲劇,又在結尾讓悲劇升華,他用惡毒的國王來對比星孩的純粹,反差之中。把悲劇無限的拉大放到一種極致的時候,唯美主義就顯現出來了,夜鶯與玫瑰,忠實的朋友,漁夫與靈魂,自私的巨人,神奇的火箭等等吧,都是通過對比和反差讓某一種品質好到極致或者壞到極致,然后王爾德把好的毀滅,又讓其在某種意義上永存,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在這9個獨特的童話當中,我們看到了極致的美,王爾德像一個魔術師,他把童話寫的與眾不同而且深刻,小朋友看到了不一樣,大人看到更為深刻,當其他童話被稱為作品的時候,王爾德的童話一定是被稱為藝術品,王爾德是一個把美描繪出來的作家,美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個概念,但是在王爾德的筆下是一幅又一幅具象的畫。
如果用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來類比童話水平的話,那王爾德的這些童話就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第3層境界了,大人看完是不是會覺得這根本不是童話呀,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似乎不可能存在這么極致的對立,但在王爾德的童話里可行,這也剛好體現了王爾德為藝術而藝術的追求,我們在和孩子一起讀的時候可以潛移默化的給小孩灌輸王爾德的美學,可以讓孩子摘抄幾段自己喜歡的語句,進一步的感受一下王爾德語言的魅力,也可以和小孩一起探討,為什么悲劇比喜劇更容易體現至善至美呢?
《王爾德童話》他打破定勢思維,感知美的藝術,這才是經典中的經典,這才是我們應該去讀的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