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每一天都是你余生最早的一天。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還是初中生,那是一篇小文章,講的是一個中年女子不好意思穿鮮艷的衣服,每日黯淡無光,而她的母親卻總是勸她穿大紅大綠的衣服,并告誡她:今天是你接下來的時光里最年輕的一天,如果你今天不穿,以后就更不好意思穿了。從那時起,我告訴自己:美味的食物要及時品嘗,漂亮的衣服要美美的穿上,牽掛的親人要抓緊相見,時時放在心頭的事情要趕快去干……不要錯過,不要珍藏,不要遺憾,不要無休無止的追憶和悔恨。
然而,出名要趁早,張愛玲的這句話卻讓人心中莫名升騰起一種浮躁、一絲慌亂,“我是不是已經晚了,是不是年齡太大,是不是已經沒有意義?”一連串的自我懷疑之后緊跟著的也許就是鋪天蓋地的自我否定,以及破罐子破摔的無可奈何。我也經歷了這種情況。我從大學畢業的時候沒有考研,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又想回到校園繼續深造,當時自己已經24、5歲了,覺得上出來就27、8了,有點晚,就放下不談了,結果到如今30歲時,發現當年28、9歲時才開始上研究生的人也已經上出來了,卻也后悔莫及了。
蔡康永在《康永,給殘酷社會的善意短信》中說道: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我很遺憾,當年沒有及時考下會計證,一直于后來有一個心儀的工作機會,我符合各項條件卻欠缺了一個會計證;我也很慶幸,幾年前,我看到辦公室的同事都有駕照的時候,在自己還沒買車打算的時候冬練三九、夏練三伏,考過了駕照,不會像有些人因為沒有駕照而不得已推遲買車計劃。永遠不要讓客觀條件束縛自己前進的腳步和夢想的翅膀。
余生的每一天都比今天更早。如果你今天不做,來日你必將會無力地后悔今天的懈怠。你也許會對人人生而平等這句話質疑,但是你不能懷疑每個人的時間是一樣的,甚至是可以自己掌握的,我們不能決定自己出生的時代,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鍛煉延長生命的長度,更可以拓寬它的廣度。人不要太糾結,不要太計較,不要浪費時間和機會,因為人生的沙漏是不能翻轉過來再來一遍的,因為你是活給未來的你,所以,不要讓未來的你討厭現在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