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到周四花了3天的時間看完這本書--《相約星期二 》。余秋雨給本書做了中文版的序,講得很通透:
人人都在苦惱人生,但誰也不愿意多談人生。大多數智者躲避這個問題,是因為領悟到自己缺少談論的資格。再大的專家也不能說自己是人生領域的專家,一時的感悟又怎能保證適合今后、適合別人?一個人在事業(yè)上的成功遠不是人生上的成功。我曾設想過,什么樣的人談人生才合適。想來想去,應該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卻一生大節(jié)無虧,受人尊敬,而且很抱歉,更希望是來日無多的老人,已經產生強烈的告別意識,因而又會對人生增添一種更超然的鳥瞰方位。他應該很智慧,有能力在生命的絕壁上居高臨下地來俯瞰眾生。他應該很了解世俗社會,可以使自己的最終評判產生廣泛的針對性。這位老人最好還是一位教師,即便在彌留之際也保留著表達能力,聽講者最好是他過去的學生。。。
他等啊等,找啊找,終于找到了一位這樣完美契合他所有要求的一位老人,他叫莫里.施瓦茨,一位社會學教授,已年邁,身患絕癥。而記錄的人正是他十六年前教授過的一個學生米奇.阿爾博拇。老教授在生命的最后時期,決定教授他的學生最后一門課,課的內容是討論生命的意義。約他每個星期二講授一個主題,直到他生命的終結。這門課僅講授了十四個星期,最后一堂課就是葬禮。老師謝世后,這位學生把聽課筆記整理了一下交付出版,題目就叫《相約星期二》。這本書引起了全美國的轟動,連續(xù)四十四周名列 美國圖書暢銷排行榜。
莫里確實是一個智慧的老人。在死亡的陰影籠罩下,在軀體的日漸萎縮和不受自己支配的情況下,他依然能樂觀的過每一天,給予周圍認識的人和不認識的人無私的愛,講述他對生命的感悟,對死亡的認識,以便人們可以從他死亡的過程中學點什么,或者領悟點什么。這樣他的死亡也變得更有價值。莫里說:“給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還活著。”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與人,并去接受愛。莫里慢慢的走過最后那座連接生與死的橋梁,并向世人詮釋出了這段旅程。
莫里經常在紙上寫下他在死亡的陰影下對生活的思考,只言片語中體現(xiàn)了他的睿智:
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現(xiàn)實。
承認過去,不要否認它或拋棄它。
學會原諒自己和原諒別人。
生活中永遠別說太遲了。
談論自憐
莫里在得知自己患了惡性的絕癥后,一開始也是有點茫然無措,怨天怨地,但是他很快就開始思考他的人生和接來下的生活方向。在“夜線 ”節(jié)目的采訪中,莫里對采訪者說:
當這一切發(fā)生后,我問自己,我是像大多數人那樣退出生活舞臺呢,還是繼續(xù)生活下去?我決定活下去--至少盡力去那么做--像我希望的那樣活下去,帶著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
有時早上醒來我會暗自流淚,哀嘆自己的不幸。我也有怨天怨地、痛苦不堪的時候。但這種心情不會持續(xù)很久。我起床后便對自己說:我要活下去...
莫里對米奇談論自憐時,他說:我不讓自己有更多的自哀自憐。每天早上就一小會,掉幾滴眼淚,就完了。需要的時候,我就會大哭一場。但隨后我就去想生活中仍很美好的東西。想那些要來看我的人,想要聽到的有趣事。
只有當你覺得它可怕時,它才可怕。看著自己的軀體慢慢地萎謝的確很可怕,但它也有幸運的一面,因為我可以有時間跟人說再見。不是每個人都這么幸運的。
而我們很多人根本就不會考慮疾病的有意義一面,整日只會自怨自憐,完全沉沒在自己的悲傷中無法自拔,更看不到生命中的美好的一面。
談論世界
莫里告誡米奇要認清自己的文化,對文化中的不合理的地方說不,建立自己的文化。他說:
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可不幸地活著也同樣令人悲哀。所以許多來探訪我的人并不幸福。 我們的文化并不讓人覺得心安理得。我們在教授一些錯誤的東西。你需要十分堅強才能說,如果這種文化沒有用,就別去接受它。建立你自己的文化。但大多數人都做不到。他們要比我--即使在這樣的處境里--更不幸。我也許就要死去,但我周圍有愛我,關心我的人們。有多少人能有這個福分?
許多人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于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庸庸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chuàng)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
談論死亡
在談論死亡這一個話題時,莫里說: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沒人愿意相信。如果相信這一事實的話,我們就會作出不同的反應。意識到自己會死,并時刻做好準備。這樣做會更有幫助。你活著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拂去外表的塵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諦。當你意識到自己快要死去時,你看問題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樣了。
我每天都從窗口看外面的世界。我注意到了樹上的變化,風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見時間在窗臺上流逝。這是因為我的時間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
死亡在我的生活中也遇到了幾次,我的爺爺奶奶在我小時候就得了癌癥去世了。對爺爺奶奶的去世還有一些記憶,特別是爺爺臨終的樣子現(xiàn)在還能清晰的記得。當他呼出最后一口氣后,嘴是半張的,眼睛也是半睜的。爺爺奶奶都是最終被病痛折磨致死,死前都是過了一段極度痛苦的日子。最近直面死亡的一次就是我的堂姐的死亡,她也是得了癌癥死亡的,是肺癌。可惜的是她年僅42歲,相對來說,還是正值壯年,非常的可惜。她也是對生命的極度不舍,一直在積極的尋求治療,而且還憧憬著自己能痊愈。直至治療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也是痛苦而死。
可能他們都是極為普通的人,年紀大些的爺爺奶奶,根本不會考慮人生的意義。當知道自己生病后,也就是想著過一天是一天,不會有著治愈的想法, 只是希望自己能少點痛苦的離去,少給兒孫們添負擔等這些極為樸實的想法。對于年紀非常輕的堂姐,最多的還是希望能自己有治愈的可能性,一直抱怨命運的不公,整日以淚洗面,自怨自哀。一家人整日奔波在去醫(yī)院的路上,最后在過度醫(yī)療中痛苦的死去。而我們這些探望她的親人,每次不管是在探視過程中還是探視的結束,都是極為壓抑和沉痛的。如果能對死亡稍微看開一些,不要過度的醫(yī)療,多享受生命最后那段美好的時光,多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遺憾是不是會少一些。
談論家庭
生病期間,莫里對他的兩個兒子說:別停止你們的生活,不然的話,被病魔毀掉的不是我一個,而是三個。因此,盡管他將不久于人世,他對孩子們的世界仍表示出極大的尊重和自豪。如果莫里需要他的孩子們到身邊,他的孩子也會立即放下手頭的事情,立即趕到他的面前,但是他從來沒有這樣做。當他們父子三個坐在一起時,常常會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親吻、打趣、相擁床邊,幾只手握在一塊。
莫里認為,如果沒有家庭,人們便失去了可以支撐的根基。 如果你得不到家庭的支持,愛撫,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得可憐。對于是否要孩子的建議,莫里這樣說:如果你想體驗怎樣對另一個人承擔責任,想學會如何全身心去愛的話,那么你就應該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