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父母是善良而又理想化的人,他們勤勞樸實,為自己的事業奮斗一生。小時候父母因為工作和我的教育問題,分隔兩地,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在小城里獨自帶著我生活。因為要忙工作,加上當時盛行著拍花子的傳言,母親是萬萬不可讓我獨自一人出去玩耍的,每每上班都會把我鎖在家中。沒有伙伴,獨自一人只能在家中看些書或電視什么的,或許也是受到書籍和父母的影響,自私自利這種想法在我心中存在的很少,考慮事情更多的是從他人的角度或宏觀大局,也許這樣算是所謂的好人吧。
但做好人并沒有好報,做好人的結果是處處吃虧,小時候借出去的沒被還回來的書籍零零總總加起來有一千多元,我記得把書借給了誰,但從來不去要,總幻想著別人哪天想起來會還給我,但沒有。在街邊碰到小孩一起玩耍人家想要借個玩具回去明天還回來也沒有防備結果再也沒看到人家,在河邊玩知道背后有孩子看著也沒多想結果被推下河弄到全身濕淋淋,看到同班同學在抽煙第一時間想到的竟然是對他身體不好結果去告訴老師事后被踹兩腳,也因為這些在常人看來古怪的心理導致遇事后思維與常人的出發點相較不同,可以說是冒著傻氣吧,與人發生沖突后第一想法竟然不是維護自己利益而是被媽媽知道了不好衣服打架弄臟了要媽媽洗不好,明明沒自己什么事情看到別人打架自己去拉架結果臉上被揍一拳還把鏡片打掉了還想著自己阻止了別人相互間的傷害很高興其實沒什么卵用,因為好說話被別人視為懦弱常常被人拜托一些他們不想做的事。凡此種種,皆為自己沒有原則的亂發善心所致。
甚至這連善心都算不上,只能算作不成熟的愚蠢。我沒有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杰出的人才,沒有做過什么真正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僅僅只是自己心理的自我感覺罷了。而且如果不是本身自己父母為自己創造的條件不錯,能為自己提供一些很不錯的保障,恐怕我的生活會更加失敗,也不會有而后的思想轉變。
如果成功者都是壞人,那么我們為什么要做好人?好人好報是人們心之所向,但實際中人們所優先關注的也往往不是這個人是不是好人,在如今的中國社會而是有沒有錢有沒有權,一個普通意義上的好人會在日常中受損很多,除非其因自己的行為得到社會的認可贏得榮譽。心理學家們做過最新的研究,得到“好報”的人,大多不是“好人”。從字面意義上理解,你幾乎沒有機會在不損害他人的利益上獲得相對大的成功。
我們可不可能在身為好人的情況下成功呢?史蒂芬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出了一個關鍵思想,“以原則為重心去做事”。你要為自己的道德自己的人生觀設計一套像憲法一樣的原則,一切以原則處事,這樣就能達成目的。
雖然該書說的頭頭是道,但這本1989年出版的書至今也沒有理論或證據來表明其所言為真。
既然我們無法證明是好人的情況下能成功,那么我們還可以從反面出發,來看看富人是好人的幾率有多少。
2012年的一篇論文中,心理學家Paul K.Piff和其合作者一共做了七項研究,這些研究表明,富人和所謂上流社會的道德水準不但不比普通人高,而且比普通人低。
頭兩項研究中研究者在一個沒有紅綠燈只有交通標志的路口觀測過往的數百輛車,將其豪華程度分為五等,觀察其守規則的概率。兩項研究均表明最低等最守規矩,最高等最不守規則。
第三項研究招募100多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向他們詢問是否會偏好做一些日常生活中不道德的行為。這些行為中包括餐廳打工偷吃東西、把學校打印紙拿回家、買咖啡多找錢不還等等。而社會經濟地位更高的人容易做這些事。
剩下的研究表明,越是“上層社會”的受試者,越認為貪婪和自私是好的,在工作面試時說謊是可以接受的,為了獎品作弊也是可以的,不但如此,哪怕被研究者受到心理影響而覺得自己屬于“上層社會”,受試者都會變的容易偷東西。
我們可以有兩個理解:他們在富有后才不道德,亦或他們不道德才富有。不論如何,有一個結果是公認的,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群比普通人更自私。這個可以解讀為富人做事更多的有其功利性和目的性,而不會像普通人僅僅出于自身的感受做出一些事。
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可知,做好人沒有什么好處,也不會有太多的壞處,甚至遠不如做“壞人”得到的效益高。我們選擇做好人只因為我們喜歡做,而做好人也不能一味抱持著天真的想法,看的現實觸摸的到社會的根本才能在保存自己的情況下做一個對世界有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