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說家費盡賢 的山水畫
王旭全
“費兄寫樹我畫山,費兄知白我守黑,樂耶話耶汝知否,何謂風起水涌耶?!边@是作家費盡賢與書畫家劉云泉在一張宣紙上的對白。這幅充滿水墨韻律的山水畫是作家與書畫家合作完成的上乘佳作。作家寫樹,胸懷大志,詩意盎然;畫家畫山,虛懷若谷,意境深遠;知白守黑,方知白可貴,虛實相生,明暗之墨色濃淡深淺之,氣韻貫通,和諧通達,頓生朦朦之美感。在這幅作品中,濃、淡、濕、枯、焦,運用自如,且筆法蒼勁,氣韻不凡。遵循“知白守黑”的美學原理,畫中的點景茅屋、通幽小道,以及明暗光線和虛實效應,皆通過墨色的濃淡變化得到完美地展現。所以,欣賞這幅山水畫,近看筆法,遠看意境,心靈便得到美的啟示。此外,作品的意境還表現在左上角的一大片留白里,其補白的效果就是,你可以把它描繪成籠罩在氤氳之中的遠山,也可以將它化作一汪江水,任其在它的心海徜徉。
? ? ? ?同樣,孟浩然的詩:“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畫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恰如其分地出現在費盡賢的另一幅山水畫里。這幅作品也是通過畫家之手寫出來的,近看不乏有些亂序如麻,遠看則詩意盎然,勝似陶淵明采菊東籬下之意境,令人回味無窮。畫家將素描和速寫的功夫融入到筆墨中,快意寫之,酣暢淋漓,大有一氣呵成之勢;其整體布局規置合理,空間層次分明,呈現出立體的美感。意隨心愿,景由心生,更加注重神似而不是形似。這正是契合了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價董源繪畫時的名言: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
? ? ? 早年,費盡賢是電影院美工,研習過西畫,深得畫面布局和結構之美的要領,后棄美術創作而專研文學,成為著名作家?,F而今,費盡賢又重拾畫筆,轉向山水畫的創作。費盡賢說,寫小說是思維活動,純粹的腦力勞動;畫畫就不一樣了,腦力加體力,身心并用。其次,文友故知的探望,書友畫友的品茗附和,各界人士的關心和禮遇,也是催生他潑墨揮毫的源泉。為了能使自己患病的身體得到鍛煉,費盡賢在書房里放置了畫案和文房四寶,掛上文友的勉勵箴言:“不隨時俯仰,自得古風流?!保ㄍ趺桑霸娫谟闹菖_上,名留后代心中”(流沙河),自此,開始了他寫意山水畫的創作。費盡賢將他的書齋取名為“可廬”,由友人曾來德題字,并得其心靈的囑托:與盡賢兄識交十余年,方知其極盡賢之能一二,其齋號可廬愿其為世人之可廬。在這里,曾來德將“可廬”視作“世人之可廬”,延伸了蘇軾“溪山處處皆可廬”的喻意。意指世間的人可通過費盡賢之可廬,領悟其人生之真諦:即身體歸隱可廬,心靈放飛世界,如此這般,方能到達理想的高度。有了文朋畫友的關愛,加上親人的精心照料,除了寫小說,費盡賢將心靈的感悟寄放于山水之間,且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名符其實的文人畫家。
? ? ? ?文人畫始于唐代王維。興盛于宋元。不求工整與形似,也不講目的與價值;隨興所致,因具有文心、詩情、畫意,才得以命名為文人畫。身為作家的費盡賢深得其文人畫要領,懂得如何取舍,如何布局,跟許多文人畫家一樣,常常是信手拈來,隨意為之。如作品《貴州印象》,沿用積墨技法,運用大塊濃墨和焦墨對畫面進行烘染,營造出奇峰怪石,層巒疊嶂的宏大景象。這幅作品以黑墨為主,畫面布局精致考究。運用留白自然恰當地形成山間溝壑的一道道清泉和一團團瀑布,并以積塊的黑墨烘托出畫面的空間層次,令人拍案叫絕。墨團的運程與走勢飄逸、俊朗,散發出濃郁的人文氣息,同時,又呈現出虛靜修遠空靈飄渺的氣象。石濤云:“墨團團里黑團團,墨黑叢中天地寬”便是其理。天地雖寬,如若掌握不好水墨與宣紙的分寸,很容易就弄成漆黑一團。守黑,方知白更加可貴;這是考驗畫家筆墨功夫的試金石。
? ? ?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边@幅以蘇軾詩詞為心靈寄語的作品道出了費盡賢的心聲。作這幅畫時,身染重病的他,因左側手腳不靈便,僅靠右手,堅持在宣紙上潑墨揮毫。一提起畫筆,思緒綿延不斷,快意寫來。風聲、雨聲、山石、草木、崖壁成為他直抒胸意恣意揮灑的道具,如玩偶一般,在他的筆下生出萬般風情。這幅作品以兼工代寫的形式,抒發了文人畫家浪漫的情懷和遠大的抱負。畫中采用淡墨和濕墨暈染,以黑墨的崖壁和留白的瀑布做比對,襯托畫面的空間層次,寫意蘭芽抽生,點染花木含笑,蘇軾的詩詞立于崖壁之上,與小木屋遙相呼應,使登高望遠成為一種必然。
? ? ? ? 筆隨心動,相由心生,墨象跟隨心象一起波動,自然就進入“筆不到而意到”的佳境。所以,費盡賢的山水畫一旦沾上文學這塊心脈,其墨象的走勢更加充滿了詩性,因而也超越了某些法度。如《山寺》,采用線描的手法和速寫的造型技法,勾畫山的崢嶸,樹的雄奇,河的平緩,以及鱗次櫛比的瓦屋和悠悠的小橋.........通過起伏的線條、濃墨的筆意和巧妙的留白,突顯畫面的層次和意境,一幅川中淺丘地貌圖躍然于紙上。2012年,費盡賢的中、短篇小說集《白眼》出版時,用這幅作品做了封面,飽含著作家費盡賢對家鄉射洪的深情厚意。另一幅作品《九寨小木屋》則可以窺見其素描和版畫的技法。濕墨、濃墨、皴法并用,筆法蒼勁有力,墨色厚重潤澤。三顆古舊的老樹,靜穆、沉郁、斑駁,像三位古行僧陪伴著沉靜的小木屋;不遠處,嫩綠的枝條迎著陽光,朝著天空燦爛地生長。也許,正是因為老樹的直傲不屈,才有了新枝柔美的伸展。這一片被人們遺忘的森林正是畫家靈魂的安放之處。想必那小木屋,定是畫家文心閃爍,智慧光芒的神來之處。
? ? ? 在費盡賢的山水畫里,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特點,那就是點景處必是小屋。小屋道出了畫家的歸隱之心,一種回歸自然回歸天地萬物的禪意人生。其實,費盡賢并不想做一名隱士,他只是想通過畫畫來為沉疴的身體減壓,借手中的筆墨,繪心中山水,讓自己的心靈去做一次遠游,于是便有了窮山蒼樹秀,水活石潤妙,但見山野蒼茫,山林靜逸,山泉潺湲,山石云氣氤氳,山水素雅明凈、樹木質樸醇厚,留白引人遐想,風景這邊獨好.........作家用文學修養來布山置水,使其作品意趣悠遠,清心明快。
? ? ? ? 然而,在費盡賢的眼里,故鄉的山水并不僅限于田間竹林和茅舍秋風,老墻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作品《青石作欄》沿用印象主義手法,以西畫的語境布局,運用點染,凸顯城墻的斑駁;采用皴擦,寫意蒼痕灰黑的石條;勾畫出肆意喧囂的市井瓦屋;成就了一盆獨立寒霜恣意綻放的綠梅。它象征著畫家蓬勃向上的生命意志,它是矗立在寒風中的一道凜冽風景,向人們述說著老城墻的故事。城墻、瓦屋、綠梅、石條,這些物象是畫家記憶中的故鄉元素,通過西畫的語境構建平面透視的效果,使其作品更加富有內涵。同樣,《西部木屋》也是借用西畫的語境,描述九寨風光,這里的木屋被覆蓋上一層薄薄的積雪,水面的波紋用線描輕輕勾畫,泛黃的樹葉向下垂掉,想必已是進入初冬的景象了。這幅作品融油畫集塊、線描勾畫,水墨寫意等技法,通過留白、濕墨、暈染等形式,賦予于畫面以層次和空間效應,使作品更加具有現實的力量。
? ? ? ? 墨色的濃淡是畫家心靈軌跡的顯現,它所傳達出來的情感、力量、意味、興趣、氣勢、時空感,構成了審美的元素。文人繪畫的趣味追求,更是不拘泥一格。在費盡賢的山水畫里,為什么點景之物通常是房屋村舍而不是人,很顯然,房屋已成為費盡賢山水畫不可替代的符號元素和審美觀照,也是寄放他靈魂的“心齋?!比绻谩霸娕c遠方”的生活哲理來詮釋費盡賢的山水畫就未免太淺薄了。“搜盡奇峰打草稿”,只有對自然山水進行深入的觀照,才能使山川溪流的主觀描繪有如此氣韻生動的表達,從中體會到畫家與山水同化,將物化的自我融入到山水物象的創作之中,賦予了作品更加深厚的哲理。
? ? ? 文學藝術本一體,拿書畫家劉云泉的話來說,文學決定了藝術作品的意境、境界和精神。作品里沒有文氣、骨氣,誠意不夠,難以為繼。是啊!只有飽含一顆文心,才能閃爍出智慧的光芒。費盡賢把文學的意境和敘事的表達延伸到他的藝術創作中,使其作品的主題意蘊生動,墨趣橫生.。而墨象空間,準確地界定了暗涌于他靈魂深處的心象脈搏,它崇高、寧靜、神秘,并將眾多復雜的情感糾結在一起,形成了一種自我覺醒的創作沖動。是故,體味高山流水之境,洞察天地萬物之道。澄懷味象,到達“天人合一”的態勢,合于“大道”,歸于“自然”,這就是文人山水畫家費盡賢虛靜求道的生命哲學。通過對山水之景的書寫,放飛心情,激揚文字,同時,也使得在輪椅上生活的費盡賢,完成了自己登高的夙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