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堂妹的外婆過世了,堂妹在朋友圈寫了些悼念老人家的話。
我頗感訝異,一邊給她發(fā)了“節(jié)哀”二字,一邊私下詢問母親這事,過年時,老人身體還硬朗著。
但我問這話顯然是多余的,誰會拿這種事開玩笑呢,我之所以問,實在是覺得老人的去世,令人感傷。
母親在電話里答說,老人是前天過世的,原本在女兒家小住,突然提出要回到鄉(xiāng)下,結果才過兩天,就死了。
母親嘆了口氣,又說,或許是自殺的吧……懂事的老人,活到一個歲數(shù),就應該這樣死掉比較好。
我有些惱怒,在電話里責備母親,怎么能用這種卑微的思想來定義一個人生命的終結?但心里不免又有些無力和不知所措,那老人在的時候,我是一點事也沒為她做過,如今死了,就如母親說的,但凡你們這些晚輩節(jié)省一點,隨便伸一伸手,就足夠她用上一年了。
說這話也許讓母親心里好受一些,至少安慰自己沒有泯滅了人性,誰不想伸手幫弱者一把?只是,時機、地點、對象的不對,就由不得你想幫就幫。
2、
早就聽說這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壽命過長引起兒孫反感,確切的說,她之所以引起反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其中一個兒子的兩個早已成年的孩子,本來活著好好的,誰想突然在一年之內(nèi),孫子死于車禍,孫女死于癌癥。
中年人一下子失去了下半輩子的兩個依傍,痛徹心扉是必然的,老人的兒子一邊深陷在喪子之痛當中,一邊將想盡辦法尋找緣由,為何單他如此不幸?
痛到極致,總得找一個可以慰藉自己的方式,他最后得出結論:所有的原因,都是因為他九十多歲的老母親太長壽了,這個老太婆早就該死,可偏偏不死,所以克死了他那兩個不該死的孩子。
這個想法一旦冒出,就如潮水 一般,不可抑制的洶涌而出,于是,不滿的謾罵,充斥著整座老房子。
老人哆嗦著躲在自己陰暗的小屋里,不敢出來,她虛脫得連抬腳的力氣也沒有了。
渾濁的淚水沿著她臉上的溝壑淌了下來,片刻就布滿了整張臉。活到她這把歲數(shù),已無法像年輕人那樣大聲嚎啕了,她只是不斷的用手背抹著昏花的老眼,無聲的哭。
兒子的話,就如一把錐子,狠狠地鑿在她的心尖上,痛得她差點休克過去,她伸出早已老化得硬梆梆的手骨,緊緊地鉗住床柱,整個人發(fā)抖得像一片風里的落葉。
是啊,為什么死的不是自己呢?好好的兩個孫兒,就這么沒了,以后兒子老了靠誰?偶爾遇到村里相熟的老人,她便這樣低聲的囁嚅著,試圖能得到別人的寬恕。
原本就不怎么孝順的兒子,漸漸連三餐都不愿意打發(fā)她了,老人越發(fā)沉默了,日子過得小心翼翼,連踏出屋子也要審度一下時辰,盡量避開兒子在的時候,她害怕看到兒子厭棄她的眼神。
嫁出去的女兒終歸是不想老母親受這份罪,她把老人接回去住了幾天,但農(nóng)村的人,從來就沒有女兒養(yǎng)老這一說,住在女婿家,讓女婿養(yǎng)著,怎么說都不合禮數(shù),謙卑的老人住不到幾天就回去了。
懷疑她是自殺,并非沒有原因,別說零用錢早已斷了,就是三餐都難以為繼,最難的還是人前人后都被說,兩個孫兒是因她而死的。
3、
被兒孫厭棄的老人,村里也不是她頭一個。
聽說王家的老人,一天只被供給三餐,除了睡覺,春夏秋冬,老人永遠被鎖在大門外,進不了自己進出幾十年的大門。
有一年冬天,實在凍得受不了了,她顫巍巍的摸到門背后,偷偷喝了一瓶的農(nóng)藥。
還有一戶陸姓的老人,冬天里她冒著大雨在地里勞作,坐下休息的瞬間,就那么死去,兒子媳婦被通知的時候,夫妻二人正躺在暖烘烘的被窩里看電視。
當初生下兒子,原本是指望著老了有人贍養(yǎng),誰又能料到自己的下半生竟是如此凄涼呢?
或許用這種“懂事”的方式離世,才能在因果輪回當中,爭取到另一世的好命,畢竟,這一輩子,已經(jīng)苦夠了,不是嗎?
會走到被兒孫遺棄這一步,再重的孽債,想必也還完了。
記得有一個不婚不育的朋友說,如果哪天他老了,無法養(yǎng)活自己,那么去死一死就好了。
以前我對這話頗不贊同,做人怎么能對自己這么不負責呢?一個人不結婚,不生子,漫無目的的耗盡自己的人生,根本就是思想有問題。
但隨著年紀的增長,看的事情越來越多,慢慢的就顛覆了以前的認知,倘若本身并沒有生孩子的欲望,僅僅是因為別人生了,所以也要生,那才是真正的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