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金秋
我也是個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人。雖然如此,好在現在還保持著買書,讀書,寫寫的習慣。但是對于買來的大多數書,有些只翻了部分就讀不下去,遇到有意思的于自己有幫助的就寫篇讀書筆記,但多數讀完就忘。而且買得越多,沒有時間讀完,越會焦慮。實際上,時間精力有限,沒有目的性的閱讀至今仍讓我困惑,讀那么多書,從未認真問過自己,有何用?
在《福爾摩斯探案集》中,華生醫生驚訝地發現,福爾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繞著太陽旋轉。福爾摩斯解釋道,因為人的大腦容量有限,他不能讓這些沒用的知識占據那些有用知識的位置,“這與我有什么關系呢?你說我們在圍著太陽轉,就算我們是在圍著月亮轉,對我或我的工作也不會有半個子兒的影響?!?/p>
雖然有用無用很難劃清界限,有些有用是在多年后才出現,有些有用是解決當下遇到的問題。但是試著嘗試不一樣的方法,從即學即用的高效中促進自己多閱讀,也提高閱讀的樂趣,就是一種好方法。
下面是《這樣讀書就夠了》給我的讀書建議,來自拆書幫的建議,讀完,我也要學會拆書,拆為己用。
1?讀書要有目的性
按以往的閱讀習慣,讀書只為“在另一個世界發現一個未知的自己”,后來我發現,解決自己的問題或者通過分享的方式幫助他人解決問題,才能擺脫“百無一用是書生”的魔咒,所以現在不講陶冶情操,只講實用。首要的問題就是目前有什么困惑,就找這個問題領域的書,不要只買一本,而是買一摞;或者打開一本書,翻下目錄,問自己要從這本書里得到什么,明確目的,才能到達彼岸。
比如我想提高寫作水平,了解別人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寫作這回事》(斯蒂芬·金的創作生涯回憶錄)、《成為作家》、《簡單法則》、《思考,快與慢》、《金字塔原理》,這些書給我了我很多幫助。所以,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困惑開始,尋求這個領域最權威的幫助,通過閱讀,是很容易能達到的。
2?有了目的再找方法
成人學習有三大困難:看不懂、記不住;沒時間、沒精力;看不下去,不明白目的是什么。工作以后,學習就不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解決實際的問題,也沒有足夠的大塊的時間靜下心來學習,對癥下藥,需要首先解決這三大難題。
先看看《這樣讀書就夠了》,我畫的圖:
大多數閱讀的焦慮都來自于,一本厚厚的書何時讀完,翻開第一頁就犯困,RIA閱讀法給出了答案,不用中規中矩的從目錄一字不落的看到最后一頁才算讀完一本書,可以從任何一頁開始,找到一段自己感興趣的或者認為有用的內容,也就是閱讀片段R;然后通過別人的指引(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自己,那就通過自己的聯想,反思和引申,讓這段話不僅限于作者要表達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話重述一遍),也就是提示、引申I;再結合自己的經驗,找到用處,學以致用A。
第一,讓閱讀不再成為增加生存的負載,也就是說,工作那么累、那么忙,不用花整塊的時間也可以閱讀,用零碎的時間即可完成,就是閱讀片段嘛,不用讀完整本書,才算是讀書,輕松、愉快、有效地通過閱讀,提升自己。
第二,以自己為中心,而不是以書為中心,不用對書負責,而是對自己負責,一本書,也許就一個片段讓你醍醐灌頂,就夠了。
第三,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為的改變,最關鍵的要素是如何通過閱讀,讓自己不再是之前的自己,不止是思想,行動也要有所變化,而不是要記住整本書講的道理,就不會再感嘆知道很多大道理也過不好這一生了。
3?讀書要達到怎樣的效果
張瑞敏在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推薦序中回憶道:“管理得好工廠,總是單調乏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件發生”這句話給我沖擊最大,當時對這句話很費解,因為那時的工廠就是要轟轟烈烈,要激動人心,但是那些轟轟烈烈的誓師大會,從本質上看對管理毫無幫助;那些在沖突事件中表現英勇的人和事確實激動人心,但我們需要的不是停留在對這些英雄和人物的大張旗鼓的表彰上,而是要扎扎實實建立避免發生這類突發事件的機制。這使我們認識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將例外管理變成例行管理。根據企業的實際創造了“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將每項工作的目標落實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圍,大到一臺設備,小到一塊玻璃,都有人負責。
這是張瑞敏讀書的效果,通過一書里的一句話,結合當時企業實際,創造了“日清”工作法,并將其推行,使一個瀕臨倒閉、開不出工資的集體小廠迅速轉虧為盈,逐漸做大。
即便我們沒有張瑞敏那樣的睿智,達到那么有影響力的效果,但是通過閱讀,讓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都有所改變,還是能做到的。比如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就已經在實踐書中提到的RIA便簽法,以后也用,這就改變了我的行為,通過這種方法促進閱讀就會改變我的思想。所以首先從觀念上擺脫“用熟悉的方式----學習----考試----獲取證書----完事”這種學習模式,使以證書為目的向解決問題為目的轉變。
4?怎樣達到目的
《這樣讀書就夠了》里面提到的核心讀書建議是便簽讀書法,即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讀到的知識,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A2:以后我將怎么應用。簡單實用,目的是緩解書太厚讀不完給自己帶來的壓力,幫助集中注意力,聚焦于思考和應用而不是知識本身,再有就是保持興趣、效果外顯化,方便事后整理和加快學習進度,能更有效地處理晦澀難懂的內容。
關于這本書的方法,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讀讀,或許有用。
以上文字就是我讀這本書整理的內容(沒有讀完,也沒必要老老實實從頭讀到尾,著實是輕松)R;我用我的文字重述了書中對我有用的知識I;這本書對我的沖擊是不用讀完整本書,即片段閱讀,隨時閱讀,提升了我對閱讀的樂趣,緩解了書對我的壓力,聚焦目的性,從書中能夠提取到有用的知識結合自己的經驗A1;以后再讀書,我就會有意識地用這種方法,邊讀邊整理,學以致用A2。
查爾斯·漢迪的《思想者》里有一段話:“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教會別人。因此,我很肯定,我比學生們學到的東西多。教學過程總是充滿樂趣,因為你在跟一群聰明人共事,為了共同的利益解決問題。”
寫讀書筆記,就是一種講解,我把讀這本書的感受結合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對自己和他人算是有用之舉,何樂而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