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隨
善良,一直都是一個很美的字眼,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被貼上善良的標簽。
長得丑的人會說:我很丑,但是我很善良;不聰明的人會說:雖然我笨,但是我善良呀;審美很low的人會說:雖然我穿得low,但是我有一顆善良的心。
你敢反駁嗎?不敢,因為他善良呀。善良的人,理應被厚待。于是所有的缺陷都被包裹,只余善良,燦燦奪目。于是所有的過錯都被遮掩,只余善良,據理力爭。
善良呢,究竟是什么?而你,善良嗎?
?
我有個同學,屬于老好人那種,有求必應,從未見過她和誰翻臉。有一回同她話聊,聊著聊著她就哭了。我嚇一跳,趕緊問怎么了。
她說,她們宿舍四個女孩,屬她條件最差,學習最差,她很自卑,不知道怎么和她們相處,只能在細微處幫點小忙,以維持這段關系。
于是,寢室的地她掃,水她打,某個同學過生日的時候她張羅,還用自己所剩不多的錢買禮物。
結果呢?
同學說,每天早上她都起的很早,去教室幫她們占座位,有一回起的晚只占了三個,她很為難,不知道該怎么辦。直到其他三個同學來了,說:我們仨坐這兒,你再找一個吧。
那一瞬間,她突然就覺得自己很委屈,她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好換不來同等的對待。
她哭得很傷心,一遍又一遍地對我說:我對她們那么好,她們就這么對我,為什么,我到底哪里做錯了?
我說:你錯了,錯在你毫無底線,不懂拒絕。
她說:對別人好也是一種錯嗎?
我說:那你難受嗎?
她說:難受。
我說:那你以后還這樣嗎?
她沉默了,半晌,她說:不這樣我能怎么辦?與其一個人孤單,不如受點委屈。
我知道,我勸不了她,她從內心否定自己,將自己放在一個卑微的位置,認為只有拼命地對別人好才能維持一段看似和諧的關系。
?
很多時候,我們將做好事、樂于助人、無條件對別人好等同于善良,在我們看來,善良就是不求回報地付出,可一旦你冒犯了他人的利益,就會被冠上自私、虛偽的罵名,無論你曾付出什么。
善良,不是你一味地好脾氣。如果被欺負了你選擇忍受,一定會有下一次,如果有一天你忍不住辯駁了,錯就是你的,因為第一次的時候你沒有反抗呀。一開始無底線只會模糊界限,別人不知道你的接受度在哪里,自然就可以肆無忌憚。
善良,不是對任何人的有求必應。你只是一個人,你不可能做所有人的事。朋友之間的一時忙好幫,無非一份人情。但若長此以往將他人的忙都攬在自己身上,只為換一句“某某,你真是個好人”,那么,有一天出錯了,或者你幫不了了,可能就友盡了。因為你從不量力而行,從不懂得適當拒絕。
?
很多時候,不拒絕并不是因為你善良。不拒絕,實際來源于對自身的不自信。你需要通過不斷的順從來證明自己是被需要的,通過幫助別人來彰顯自己存在的價值,通過別人的感謝或贊美來肯定自己。最終,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
不拒絕,是因為你期待別人的不拒絕。潛意識里,你認為你幫助過的人有義務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你渴望得到同等的對待,以維持一種相對平衡的關系。但實際上,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善行是否有善報不在于善良,而在于良知。
被拒絕,會難受,毋庸置疑,這是人之常情。但是,把別人的拒絕理解為自己不被重視、不被喜歡,從而產生一種無力感、無能感,進而自我否定,不亞于自找苦吃。因為害怕拒絕而委曲求全,更非善良。
我們需要客觀地看待拒絕。被拒絕,可能是因為別人不愿意或根本無法做到,并非不在意你。拒絕不是傷害,而是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你只有學會拒絕,才能接受被拒絕。但是,千萬再別把無條件付出當做善良,你知道的,那不是。
?
如杰夫·貝佐斯所說:聰明是一種天賦,善良是一種選擇。
善良不是毫無準則的奉獻,它是基于尊重別人而做出的一種有界限、有原則、有底線的選擇。要知道,自尊不必委曲求全,它取決于我們是否能夠接納和喜歡真正的自己。你的自尊,不需要通過所謂的善良來獲得。
而你的善良,要有溫度,有鋒芒。如愛默生所言: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等于零。所以,堅守底線,學會說“不”,發現對方真正的需要,拒絕低智商的善良,最后成為更好地自己。
希望你的善良,也有點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