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艱難,即使心有惡意,也請口留善意

多希望你還在,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哪怕此生不再相見,至少、你還在。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不追星,沒有愛豆,對于喬任梁,也只是在快本里看到過。他的笑很燦爛,是有些印象。事件是第二天的早上從朋友圈里得知的。有些震驚,有些悲痛。因為太年輕的生命,也因為太決絕的方式。

看微博的時候,滿屏都是他的消息,抑郁癥、網絡暴力、善意的期盼、惡意的揣測。尤其是看到陳喬恩微博下的惡言惡語。竟有了些憤怒。也許說這些的人,自認為站在了道德至高點,自認為是為逝去的人討回個公道。可實際呢?與哪些惡意揣測的人又有何區別?哪些道貌岸然的人哪里知道失去摯友的痛、哪里知道有些痛是難以言說的。

我看過身邊更年輕的生命的逝去。是一個你一直覺得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朋友,在他十八歲的年華選擇用最決絕的方式告別。有多痛呢?不管多久都難以相信難以釋懷。拒絕說話、只是一個人消化。因為那種悲痛越說越痛。不管過去多久,你再想起來,心臟依然隱隱作痛。有時候想想一個人是有多勇敢選擇死亡,又是有多恐懼繼續活在這個世界上。那些選擇離開的人,那時候的那種絕望,不是活著的人能夠想象的。我們能做的,只是懷念,只是默默希望天堂不會有痛苦不會有恐懼也不會有絕望。

微博上開始呼吁大家減少網絡暴力、給他人更多的尊重,呼吁大家關注抑郁癥、多一些關心和幫助。其實語言暴力何止存在于網絡,現實生活中的暴力也無處不在,甚至成為一種標準。生活中,我們總是在被比較,被標準化。讀書時要名列前茅,工作時要出類拔萃,到了一定的年紀就一定得結婚生子,要有房子車子票子。那些沒達標的人,便要活在所謂的“吃瓜群眾”的惡意中。可實際上,這一切與“吃瓜群眾”并無關系。只是茶余飯后的消遣罷了。

記得很久之前看過的一篇文章《別打擾別人的幸福》。里面記錄了一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說的異地戀的情侶。女孩坐二十幾小時硬座與男友相聚,同學得知后,忍不住說我要是她男朋友一定給她買臥鋪。第二個故事說的是賣地攤的夫妻。丈夫騎自行車來給妻子送飯,粗茶淡飯,倒也覺得生活溫馨。路過的中年大嫂看到飯菜帶著嫌棄說大妹子這菜一點油水都沒有怎么吃得下去。第三個故事說的是一家人。兒子考上了大學,雖然只是一所普通大學,但全家人都很幸福和喜悅。帶著這種幸福喜悅送兒子去車站。在車站遇到的熟人得知兒子的大學普通后輕蔑地說你兒子讀的那破大學了讀了也白讀。我兒子讀的是名牌大學,出來就月薪上萬。

三個故事講完了,我并沒有說結局。可我想你能想象。也許有人說不要聽別人的、內心堅定些。可,這很難。故事中也許只是一句聽起來不無道理的話,可生活中我們一直在聽著種種的比較、標準和惡言。也許我們是故事中的受害者,也許也在扮演著故事中的施害者,也許我們總是在不自覺中傷害著。

同學、朋友、親人、路人…我們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事。人生本來就很殘酷了,即使你心存惡意,即使你覺得不吐不快,即使你覺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點,別人的事、別人的幸福面前,請口留善意。

后記:某日體檢的時候,偶遇一位在社區工作的長者。在等待區聊天的時候她聊到健康的問題時候感慨良多。她說她們的社區有一萬人,有精神疾病、分裂癥、抑郁癥的人占到了1%,而在十年前這個數字僅僅0.3%。提及原因,大多是社會壓力過大,語言暴力嚴重,承受力卻越來越弱。老人家最后一句說,看過太多的決絕離世,現在對身邊人,只求健康幸福,別無他求。也許,我們總是在看過生死后才幡然醒悟,但、那真的來不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月兒啊月兒 你走的慢些吧 就讓時光里的云彩隱藏你的時候少一點 就讓你溫婉的氣質散發的更久一點 在這樣的夜色里 讓懷...
    可遇江南閱讀 14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