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到了,美麗的荷花開放了!聞一池荷葉清香、聽少女采蓮曲聲隱隱傳來,不知道少女似荷花,還是荷花是少女?
對于江南美景,我們是向往的;對于荷花的美,我們是欣賞的。5月15日早上7點30,一個普普通通的早晨,我們和往常一樣打開ccctalk,登錄彩虹花和閱匯課程,欣賞詩配畫、師生相互問好,走進唐朝詩人王昌齡的《采蓮曲·其二》。
一、學習詩歌——走進美的意境
采蓮曲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詩人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其詩以七絕見長,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
很美的一首詩: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創作背景:在公元748年(唐天寶七年)夏天,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初次與阿朵見面,卻是別有一番情趣。那時候,王昌齡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了一幅絕美的畫面,那就是看見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 ,遂作采蓮曲。
詩歌鑒賞: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并不正面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于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剎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于客觀描寫,后兩句側重于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作者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面上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艷艷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借助動詞,展現采蓮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面,表現出采蓮女天真浪漫、朝氣蓬勃的性格。
二、精彩表現—用心留住美好
充滿集體意識,為大家服務的好孩子:馬曉輝早早來到教室,打開多媒體電腦;郝欣靜把上節課學習的《夏夜宿直》工工整整地寫在黑板上,以備復習之用;郝天歌和郝欣靜帶領大家集體誦讀《采蓮曲》,領讀和拿手機配合默契,把師生的最好精神面貌展現。
精心繪制詩配畫,我們越來越棒了:水雅菲筆下的魚活潑靈動,尚子迪的荷花生動形象,董家歡的采蓮女明媚可愛,董一博的荷花色彩鮮艷,董怡然的荷花栩栩如生、采蓮女纖瘦漂亮。
上麥展示,精神面貌良好:上麥展示時,教室里總會一下子靜下來,只能聽到風吹樹葉的聲音,孩子們在準備著... ...當開始誦讀展示時,聲音洪亮、飽含感情,一個個落落大方、自信滿滿,我喜歡孩子們朝氣蓬勃的樣子。
三、晨誦拓展—用心創造美好
學習詩歌時,需要聯想和歸類學習,比如介紹作者王昌齡時,我們想到了詩仙李白寫給王昌齡的一首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采蓮曲·其二》詩中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優美意境,無疑引導我們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更要勇于創造屬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一池荷花、一彎小舟,徜徉其中、曲聲悠揚,好美的江南采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