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1、欲修身,先養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

人生啟迪: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間的大氣,本來沒有瞬息中斷過。但有了一個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緩,即使千變萬化,主宰是一成不變的,人有了這個主宰才產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運行一樣永無停息,即使日理萬機,也經常從容自在,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有氣在四處奔流,怎么會不忙呢?

人生啟迪: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閑,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游刃有余、瀟灑自在。

3、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如今,對于憤怒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廓然大公,而實現本體的中正了。

人生啟迪: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里,郁郁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4、回歸簡單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語誠然。顧后之學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難于明白者以為學,此其所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這種看法是正確的。只是后世的學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卻把難以明白的作為學問,這正是“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人生啟迪:圣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為什么人們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5、做人要“誠”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誠”有從工夫上說的。誠為心之本體,要恢復心的本體,就是思誠的工夫。

人生啟迪: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6、無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

心即天理。沒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啟迪: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人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7、至誠勝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誠,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誠,方能確立天下的大本。

人生啟迪:著名翻譯家傅雷曾說:“一個人只要真誠,總能打動人,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后便會了解的。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么樣的。”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8、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

志不樹立,天下就沒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沒有哪個不是靠志氣才能學成的。

人生啟迪: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理想,體現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于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9、一念抱持,成圣之要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只要念念不忘存養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記這一點,久而久之心自然會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說的“把凡胎修煉成了圣胎”。時刻把天理記在心里,逐漸達到精美、弘大、神圣的境界,也只是從這一意念不斷保存發揚開來的。

致良知

人生啟迪:很多人雖然都心有所想,卻很少有人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陽明告訴我們,只要時刻保持這種“想要”的念頭,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積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逐漸解決所有阻撓因素,使“我想”轉變成“我能”,使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為結果。

10、應好是而惡非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良知僅是判別是非的心,是非僅是個好惡。明白好惡就窮盡了是非,窮盡了是非就窮盡了萬物的變化。

人生啟迪:王陽明的心學尤其注重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認為“良知”作為人內心的是非準則,具有知善去惡的能力,人們能夠憑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惡。也就是說,一個人發自內心的道德修養,會影響他的言語、行為以及為人處世的原則,小則影響他在利益與仁義之間的取舍,大則影響他的人生道路是荊棘坎坷還是一片坦途。

11、君子如玉亦如鐵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名與實相對。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之心。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饑而求食、渴而求飲,哪來好名的功夫?

人生啟迪:“謙謙如玉”與“錚錚若鐵”,從不同側面展現了君子人格的兩種特質。當今之世,紛繁復雜,在不同的時候需要運用不同的品質。我們應當學習王陽明,講究方圓之道,既養錚錚鐵骨的一身正氣,處世有底線,為人講原則;又取謙謙如玉的圓融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間游刃有余。

12、養一身浩然正氣

須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勝得容易,便是大賢。

必須有勇氣,用功久了,自會有勇。因此孟子說“是集義所生者”。容易取勝,就是大賢人。

人生啟迪:王陽明認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這樣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氣壯大起來,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為指導,從而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來,要養浩然之氣,就要做正直之人,誠實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積月累,不斷壯大。浩然正氣,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風邪氣的屏障。

13、去做才是孝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可稱為知孝悌。

又如,我們講某人知孝曉悌,絕對是他已經做到了孝悌,才能稱他知孝曉悌。不是他只知說些孝悌之類的話,就可以稱他為知孝曉悌了。

人生啟迪:人的一生難免有很多遺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過于“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有一天我們募然發現,父母已兩鬢斑白,此時才孝敬他們,我們會錯過無數時機。甚至當雙親已離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卻已盡孝無門,這將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憾事。

14、孝不孝代表人格

善人也,而甚孝。

真正善的人,必是極為孝順的。

人生啟迪:在現代,家庭觀念正在日漸淡漠,孝的精神也逐漸喪失。我們不應該只用一些時髦的理論“武裝”自己,仿佛自己不食人間煙火似的,完全沒有傳統文化中那種踏實、厚重的責任感,其實只是自己的眼睛為花花世界所迷。親情就是親情,是人生最珍貴的東西,也是只有放在心里才能越捂越熱的東西,一切使之淡漠的理由,都注定會得不償失。

15、不孝無良知

不慈不孝焉,斯惡之矣。

不慈不孝,這是我的良知所厭惡的。

人生啟迪:王陽明提倡以良知為本的孝道觀。他認為萬事萬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會發自內心地孝順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順就僅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內心真誠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還必須有真正付諸行動的愛。

16、心至誠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然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后有這條件發出來。

如果己心沒有私欲,天理至純,是顆誠懇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防寒,會主動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消暑,會主動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現,而這顆孝心必是至誠至敬的。

人生啟迪:孝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沒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沒有真心實意的愛。在孝敬父母時,我們要發自內心,真心地為父母做事,用一顆真正的孝心讓父母開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盡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戀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棄。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屬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來。

人生啟迪: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物質利益的追求,同時精神也越來越與自己的心靈分離,人們心靈深處愈感孤獨、苦悶、煩躁、矛盾。如何使人們荒蕪、緊張的精神得以紓解、提升?王陽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種豁達的心態來為人處世,不要讓所遇之物成為心中羈絆,不做聲色貨利的奴隸。這不僅是一種灑脫,更是參透萬物后的一種平和。

18、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能夠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啟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才能實現。但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因為克己的實質,不是源于外在的壓迫,而是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觀念上不要跑偏成壓抑欲望,而是明白這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便正是心靈修養的功夫。

19、榮辱毀譽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別?你想賞花,即以花為善,以草為惡。若要利用草時,又以草為善了。這些善惡都是由人心的好惡而產生的,所以從形體上著眼看善惡是錯誤的。

人生啟迪:是非善惡,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動。一切功名利祿、悲歡離合都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失之、失而復得等狀況都是經常發生的。能看到這一層,就能把那些繚亂自心的東西,看淡些。

20、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人生啟迪:一切困苦,皆是磨礪。唯有靠世間種種難處的磨,亂心才能得以調伏。磨到最后,就是境界現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強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夠做到厚德載物,便不會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與世間的事業。

21、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于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

你如果對色、財、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盜賊的心一樣,都鏟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體,還何來閑思雜念?

人生啟迪: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個人心中充滿機心,就會因機心而衍生出困難、恐懼、懷疑、絕望、憂慮等情緒。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這些,境地怎會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很快就流逝了。心靈空間需要自己去經營,機心太多、太重,心靈哪還有空間去承載別的呢?

知行合一

22、心是快樂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啟迪: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很難,人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職了、失戀了、失業了等等,這些讓人很難快活起來。世人多以為快樂與否在于外境,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快樂只在一心,而且要從一心著手去做功夫。說白了,一切還要落回到自心修養上去,這便是良知功夫的內涵。心的修養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這是一定的。

23、要活得輕快灑脫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我們做功,但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捷便易啊!

人生啟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這是內心裝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處處受其牽累。擺脫這些,就是王陽明所說“減”的功夫。減到最后呢?就是回歸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簡單的,因為是輕快的,灑脫的。

24、慎思之,篤行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結果。

人生啟迪:所謂“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動在后,必須經過多番仔細周密的考慮才能有所行動,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和麻煩。思考與行動,對于一個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關重要的一件事,小到處理家庭瑣事,大到掌握國家命運,輕率與認真的效果都將立竿見影。所以要走向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使知真能經得住三思的考驗,行真能成為一種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為智慧與功業的完美合一,就像王陽明那樣。

25、不做就是不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沒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人生啟迪:獲得成功的辦法有很多種,不論是哪一種,哪怕是最簡單、最取巧的成功之道,也無法在空想中實現。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發揮作用。為學如此,處世亦如此。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在身體力行上下功夫。要想保持成功,則需要德行作為底子。德行合一,也是一種知行合一,也是一種更高明的知行合一。

26、路,盡管去走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

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認識一段,到十字路口時,有疑問就打聽,打聽了又走,才能慢慢到達目的地。

人生啟迪: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進行,內心的愿望就會被忽略,心中的夢想就會被埋沒,即使走得很順暢,卻不真實,因為少了太多的嘗試——哪怕是失敗,以及少了太多緣于親身經歷的深切體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膽嘗試,在實踐中體悟一份真正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27、天理即是仁心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

所謂的心,并非專指那一團血肉。如果心專指那團血肉,現在有個人死去了,那團血肉仍在,但為什么不能視、聽、言、動呢?所謂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視、聽、言、動的“性”,亦即天理。有了這個性,才有了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生啟迪:人之為人,須有情、動情、重情。《周易》中說:方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樣的人,便能感應到什么樣的人,乃至什么樣的處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義的朋友。譬如男女之愛,須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對你有情。推而廣之,萬事莫不如此。莫作無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28、求道須深下去

此道本無窮盡,問難愈多,則精微愈顯。

這個道原本無窮盡,問得越多,精微處就越能顯現。

人生啟迪:一個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的人生,必須不斷學習。王陽明認為,在學習中問的問題越多,他的學問就會越加精細。而想問得多,就必須拓展、深入下去,這就需要勤奮。沒有勤奮,想成就任何事業都幾無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任何光輝奪目的事業背后,都是一個艱苦探索和辛勤勞作的過程。

29、耐住寂寞,久久為功

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

各位只要經常懷著一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的心,根據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別人的嘲笑、誹謗、稱譽、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要這致良知沒有片刻停息,時間久了,自會感到有力,也自然不會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動搖。

人生啟迪:欲成事業,就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潛心靜氣,才能深入“人跡罕至”的境地,獲得豁達通透的智慧和事業。如果過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適得其反、勞而無功。熬不過等待的人,熬不到幸福;經不起挫折的人,長不成傲骨。

30、自省才能自明

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學習應該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人生啟迪: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就像拿刀親手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難,但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它,卻不容易。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則是大勇。割毒瘤可能會有難忍的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卻是根除毒害的唯一辦法。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后,就能得到人們更大的尊敬。

31、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的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的省察。

人生啟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心中若裝滿了驕傲,便很難聽取忠告,吸取經驗教訓,長此以往只會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飄飄然,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怎樣自明?就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王陽明說,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會變成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人貴有自知之明。

32、反觀自身,自我提升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則不至于責人已甚,而自治嚴矣。

看見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