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嘟——”,麥笛悠揚的脆音仿佛已銷聲匿跡了。
現在,初夏的田野上已很難覓金黃的麥穗的蹤影了,田野里冷清了許多,孩子們斗麥笛的歡聲笑語似乎凝固在記憶深處,不再鮮活了。也許,對現在的孩子們來說,變形金剛和卡通動畫對他們更有吸引力。
金黃的麥浪翻滾的時節,年少的我們牽著大水牛,挎上竹籃,拿上鐮刀,裹著一襲暖烘烘的青草氣,雀躍于繁花似錦的鄉間小路,如一尾尾小魚活蹦亂跳地游入芳草如茵的海洋,呼朋引伴,在野性的張揚中,競男孩的雄霸之氣。斗麥笛,比摔跤,掏鳥窩,捉迷藏,摘桑椹……有數不完的賞心樂事。
斗麥笛,可是粗中有細的活,不比蠻勁,比技巧,練人的耐心呢。
每人精心挑選一根粗壯的麥秸桿,瞅中一個飽滿的麥秸子,截取一段,去掉頭尾,中間劃一豁口,做成一支麥笛,然后吐上一點唾沫,搓一搓,鼓起嘴唇奮力地吹,“嘟——嘟——”,麥笛那悠揚的聲音便從指間流淌而出,穿梭于田野溪澗、林間草地。誰的麥笛粗碩,吹出的聲音悅耳動聽,誰就是笛王;啞笛的就是小癟三,只得納草稱臣。背運的時候,連做三四支麥笛,吹得唇干口燥,漲紅了臉,額上沁出汗珠,也沒有一絲聲音??粗皢“屯酢本狡鹊男軜樱蠹冶愎笮?,手以舞之,足以蹈之,嘴以鼓之……有的笑鬧得在草籽田里撲人影,翻跟斗;有的扒出籃中的青草拋灑上天空,一派瘋瘋癲癲樂陶陶的嬉鬧景象。
斗麥笛,只不過是黃昏戲的第一折?!俺龌\的鳥”飛到野外,不到太陽下山是決不會回家的,往往會變著法子尋樂,不將渾身的力氣拼完,誓不罷休。上樹掏鳥窩,林間捉迷藏,桑園里撮桑椹,溝邊摘種田紅,下田逐青蛙……個個都像美猴王下山。最激烈的、最精彩的節目,當數比摔跤,爭摔跤王了。
場地,自然選在草籽田中。三五成群的少年,圍成一圈,大都爭強好勝,誰也不服輸。不服氣的就捉對撕殺,手纏手,手抓肩,手摜頭,手抱腳,手摟腰,腳絆腳,頭頂腹,膝壓腿,大背甩,劈腿騎坐……無所不用其極,直到將對手摁倒在草地上。若不服氣,可以再來幾回。幾仗下來,累得精疲力竭,臉上滿是一道道的汗漬、爛泥跡,衣服上漿滿了草汁,夾衫里甚至可以擰出水來,趴在地上呼呼地直喘粗氣。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摔跤王只有一個,“親吻”泥土的倒不在少數,由此伙伴們也并不感到難為情,都暗下決心,爭取下次取勝;沒有沮喪,沒有仇怨,有的只是熱鬧和嬉戲,對勝敗的寬容和豁達。歷經艱辛拼得的摔跤王,自然是最高傲的了,他會受到國王般的禮遇,頭戴金銀花編的花環,被嬉鬧的“臣民們”拋騰上半空。有時“臣民們”也會作弄“國王”,讓他一屁股跌坐在爛泥中,“臣民們”歡笑著奔踴而散……
當晚霞消褪的時候,折騰了一天的少男們,頭戴芳香四溢的金銀花環,沐著晚風,騎著大水牛,吹著麥笛,和著蛙鳴,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如凱旋的將士般走進村子,常常會引來乳臭未干的橫揩鼻涕的黃口小子們羨慕的目光……
“嘟——嘟——”,斗轉星移,麥笛悠揚的聲音猶在耳邊喧鬧,然而做了父輩的我們,童心已漸漸磨去。面對腦子里塞滿了變形金剛和卡通動畫的孩子們,我們總覺得他們似乎缺少點了什么,或許是缺少了點親近泥土,走近自然,錘煉摔打后所特有的泥性吧。是堅忍不拔,吃苦耐勞,剛強果敢,寬容豁達,還是傲視群雄的豪邁自信?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