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黃小廚的春夏秋冬》,黃磊教做餛飩。冬至這天,北方有吃水餃的習俗,部分地方也吃餛飩。黃氏餛飩的做法:和餡,肉餡中加入切細的韭菜。燉湯。裹餛飩(黃小廚炫技,現場演示幾種不同餛飩的包法)。燒水,水沸,餛飩入鍋。取一只碗,加蔥花、紫菜、蝦皮,兌入滾燙的雞湯。一碗薄皮大餡的大餛飩溫暖出爐。
餛飩,我們這里多叫“抄手”,是一道簡單樸素的小吃。兒時,冬天,兩只手插進袖籠里,拱到對方跟前:“來,請你吃一碗抄手。”
近年,街面上時不時看到福建人開的名為“沙縣小吃”的小食店,除了黃燜雞米飯、蒸餃、燒賣之外,較出名的就是餛飩了。看見過抄著一口福建口音普通話的店主演繹裹餛飩,取一張四方的皮(那皮似乎為特制的,比通常市場上售的要小且薄),另一只手持一小竹片,在碗邊一刮一趕,然后隨意地一捏,一扔,一只成型的餛飩便穩妥地落進桌面的小竹籃里。但見她竹片翻飛,須臾之間,竹籃子里就冒出一個小尖兒來。其間,還要兼顧著收錢、找零,朝滾水里丟餛飩,往碗里兌湯,盛餛飩等諸多繁瑣的步驟。
福建人的餛飩多是清湯,湯里有紫菜和蝦皮。餛飩個兒小,幾乎能一口一只,皮薄,透出里面肉餡粉紅的顏色。清淡,但又有一股太過濃郁的雞精味道。
四川的抄手,大概是因為皮大的緣故,個頭都不小。看見過小販裹抄手,也是以一小竹片,趕一丟丟的肉到皮中央,抄手皮對折覆裹住陷,成一小三角形,然后再一反折,一捏,一只像小船一般的抄手就包好了。他們有那個本事,讓每一只“小船”看起來都非常飽滿,哪怕里面或許并沒裹進太多的肉。
抄手的口味分紅湯和原湯。以醬油、紅油、花椒油調味,麻辣口感。原湯是用豬棒骨熬湯,或者雞湯,原汁原味。個人覺得還是紅湯比較符合口味。中午去吃了干拌抄手,佐料以醬油調散一小勺芝麻醬或花生醬,加紅油、蔥蒜,一點點白糖和醋,不加湯水,類似于素椒雜醬面的做法。味道濃郁。
抄手的餡料最為關鍵。肥瘦豬肉以三七分的比例,甚至四六分,剁細,加入雞蛋,蔥姜水,生抽,淀粉,同方向使勁攪拌,邊攪拌邊徐徐加水,直到肉餡漲發上勁,又沒有多余的水分溢出為佳。每次攪拌餡料都在30分鐘以上,這分明是一種體力活嘛。餡料中還可以加入各式蔬菜,豆兒喜歡香菇或紫菜蝦仁。也曾裹過薺菜肉餡的抄手。
記得年輕的時候,在靜雯家,中午時常自己裹抄手、拌涼粉,作為午飯。自己裹的抄手才真是皮薄餡大,一只一只地浮于滾水的鍋中,翻滾三五分鐘就熟了,取一只大碗,兌好佐料,再燙一夾碧翠的豌豆苗,寬要湯,味要麻辣,還得燙。一碗抄手下去,要一邊“絲絲”地吸著涼氣,一邊挑一根涼粉,去解那燙,喝一口煮抄手的水,去解那麻辣。
現在冰箱里時常凍有裹好的抄手,早上煮予豆兒吃,8、9只抄手,配上雞蛋和青菜,也算是一頓營養豐富、有滋有味的快手早餐。豆兒喜抄手更甚餃子,我則相反。
黃磊列舉了不同地方餛飩的不同叫法。比如我們這叫抄手,廣東叫云吞,武漢叫包面。說起包面,豆爸老家,川東靠近川黔交接處,也是這么叫的。還記得十多年前,在那個小縣城的那家毫無特色的小面館,我一聲粗獷的“老板,煮一碗包皮……”,語驚四座,收獲無數道犀利如刀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