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們對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人格的性欲發展階段理論和人們心理問題的根源理論持否定態度,然而關于他的“防御機制”的概念,多年來一直都得到積極的評論。
這套心理防御機制,在他的女兒安娜的研究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她在1936年還出版了《自我和防御機制》。
弗洛伊德假設,人格是由三部分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由基本的生物沖動組成,如饑餓、渴和性的沖動。無論什么時候這種需要未得到滿足,自我都會產生強烈的愿望使人找到滿足它的方法,并且是立刻滿足!
但之所以人能克制自己的本能欲望,是還有自我和超我的發展來限制和控制本我的沖動。自我按“現實原則”行動,即它注意現實社會和行為的結果。
自我屬于意識,其工作是讓本我的欲望得到滿足,但要用理性的、社會認可的、合理安全的方法去完成。
然而,自我也受超我的限制,人的超我,實質上要求自我根據已有的一套關于是非對錯的準則,保證自我為本我的需要找到的滿足方案是道德的和合乎倫理的。佛洛依德認為,超我在意識和無意識兩個層面發揮作用。
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釋,大多數人不存在反社會或越軌行為,這是因為人格三部分之間有這個檢查和平衡系統。但這個系統出現故障的時候,人就會弗洛伊德所說的游離性焦慮,你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這種本我與自我和超我的矛盾還沒進入到意識層面,而是在前意識層面,它在試圖擠進你的意識。這個時候自我就會拿起“防御機制”的“大槍”,并阻止本我的沖動進入意識。
那防御機制是如何幫助我們避開焦慮的呢?它們是通過自我欺騙和歪曲事實,而使本我的欲望未能得到承認。
佛洛依德在他的研究中,提出了10種防御機制,書中論述了常被應用和認可的5種:壓抑、退行、投射、反向作用、升華作用。
壓抑(repression)。壓抑的作用是把煩惱沖動擠出意識層,這些隱藏的沖突可以通過口誤、夢以及精神分析的各種技術被揭示出來,此外,壓抑的欲望可產生心理問題并以神經癥狀的形式表現出來。書中舉例到,一個婦女壓抑了對父親的性欲望,她可能以另外的形式表達這種沖動,即她不斷陷入與男性關系的失敗,在無意識中試圖解除她對父親的那種感情沖突。
退行(regression)。退行是一種被自我用來防止焦慮的防御機制,這種焦慮使人退回到發展的早期階段中那種要求很少和相對安全的行為。例子,只要婚姻一出現問題,已婚的成年人就搬回家跟媽媽住。
投射(projection)。把自己的無意識中的欲望看成是別人的行為,把引起的焦慮外化,進而減少焦慮。例子,一位害怕自己變老的婦女,開始說她的朋友和熟人看起來多么老。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當一個人感受到不可接受的、無意識的“邪惡”沖動,為了避免焦慮,人們表現出與本我真實欲望相反的行為。典型例子,gay bashing,一個在無意識中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可能會有攻擊或毆打同性戀這種極端相反的行為,以回避他們真實的欲望和與此相連的焦慮。
升華作用(sublimation)。人人都希望使用這種機制,因為它是以一種社會認可的方式來轉化無意識中被禁止的欲望所產生的能量。
防御機制包含了自我欺騙和歪曲事實,如果過度使用,會產生消極的后果。當特別嚴重的沖突引起的焦慮被壓抑,它就會在某些時候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如恐怖癥、驚恐發作或強迫癥。
后世對佛洛依德的這套防御機制理論存在一些批評,比如如何證明?書中提供了一個同性戀的例子,即某些異性戀者表現出來的恐同癥被看作是一種反向作用,即為了避免由自我壓抑的同性戀傾向所引起的極端焦慮而采用的防御機制。實驗找來了兩組被試,分別是恐同組和非恐同組,讓這兩組觀看描述異性戀、男同性戀或女同性戀表演性活動的錄像,然后觀測他們性喚起的生理信號。結果顯示,兩組被試唯一的不同在于觀看男同性戀錄像時的生理情況。恐同組在性喚起方面表現明顯增加。而這項研究結果與安娜.佛洛依德對反向作用的描述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