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5 華杉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那是小人。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說了都可以不算,這怎么講?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朱熹注:“貞,正而固也。諒,則不擇是非而必于信。”君子守正道,不守小信。劉寶楠《論語正義》解讀說,諒,是信而不通,固執而不知變通,反而淪為賊道。君子以義制事,要合乎正道,而不必為小信之行。
孔子自己遇到過這樣的事,他經過蒲邑,遇到衛國大夫公孫氏占據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孔子的弟子們和蒲邑人搏斗,非常激烈。蒲邑人害怕了,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去衛都,我們放了你,”孔子和他們立了盟誓,蒲邑人將孔子放出東門。孔子接著前往衛國。子貢說:“盟誓難道可以背棄嗎?”孔子說:“這是要挾訂立的盟誓,神是不會理睬的。”
孔子說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這里的小人,不是無恥小人,是沒見識的人,是識量淺狹的人。硁硁(keng),是敲打石頭的聲音,像小石頭一樣堅硬固執,說什么,就做什么,這樣的人,不是君子,是小人。言必信,行必果,怎么倒成了小人?這是一個看問題的角度而已,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大人只看道義所在,不會死守自己說過的話,也不會死守過去定的計劃。一件事,發現做錯了,難道還要繼續嗎?
張居正說,君子見理明確,而守之不易,這叫貞。偏執己見,居之不移,這叫諒。而人們對義理的把握不清晰,對道義的體悟不精熟,很少有不把諒當成貞的,只有君子能審時度勢,舉措得宜,端正其貞一之守。義當行,則勇往直前;義當止,則特例不變,精明果確,歸于至當。不會不顧是非,不達權變,言必于信,行必于果,硁硁然而執一己之小信。貞而不諒,是君子之所以異乎于常人,而貞諒疑似之間,正是學者需要深刻辨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