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鬃诱f,那是小人。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闭f了都可以不算,這怎么講?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薄?/p>
朱熹注:“貞,正而固也。諒,則不擇是非而必于信?!本邮卣溃皇匦⌒?。劉寶楠《論語正義》解讀說,諒,是信而不通,固執(zhí)而不知變通,反而淪為賊道。君子以義制事,要合乎正道,而不必為小信之行。
孔子自己遇到過這樣的事,他經(jīng)過蒲邑,遇到衛(wèi)國大夫公孫氏占據(jù)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孔子??鬃拥牡茏觽兒推岩厝瞬?,非常激烈。蒲邑人害怕了,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去衛(wèi)都,我們放了你,”孔子和他們立了盟誓,蒲邑人將孔子放出東門??鬃咏又巴l(wèi)國。子貢說:“盟誓難道可以背棄嗎?”孔子說:“這是要挾訂立的盟誓,神是不會理睬的?!?/p>
孔子說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這里的小人,不是無恥小人,是沒見識的人,是識量淺狹的人。硁硁(keng),是敲打石頭的聲音,像小石頭一樣堅硬固執(zhí),說什么,就做什么,這樣的人,不是君子,是小人。言必信,行必果,怎么倒成了小人?這是一個看問題的角度而已,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贝笕酥豢吹懒x所在,不會死守自己說過的話,也不會死守過去定的計劃。一件事,發(fā)現(xiàn)做錯了,難道還要繼續(xù)嗎?
張居正說,君子見理明確,而守之不易,這叫貞。偏執(zhí)己見,居之不移,這叫諒。而人們對義理的把握不清晰,對道義的體悟不精熟,很少有不把諒當成貞的,只有君子能審時度勢,舉措得宜,端正其貞一之守。義當行,則勇往直前;義當止,則特例不變,精明果確,歸于至當。不會不顧是非,不達權(quán)變,言必于信,行必于果,硁硁然而執(zhí)一己之小信。貞而不諒,是君子之所以異乎于常人,而貞諒疑似之間,正是學者需要深刻辨明之處。
我的論語學習參考書: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中華書局出版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注,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lián)書店出版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中華書局出版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中華書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