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享受呼吸-《六祖壇經》第三品決疑品之讀后感170804
——決疑品讀后,領悟到佛法并非生活之外的教法,它實際就是生活的指南;佛法的修行落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布施?——功德與福德
佛法的修行一般有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這六種修行的法門,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從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究竟之彼岸,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義。
布施是最常見的一種,包括了財布施、身布施、無畏布施和法布施等。如何布施才是修功德,讓我們解脫涅槃?如何布施是修福德,讓我們來世有好福報?六祖給出了明確的答復:“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 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布施若著相,可以積累福德,但非功德;布施若離相,積累的福德即是功德。功德無需修、無需求,做人做事的每個起心動念、每一處行為表現即顯露功德。
六祖對功德的定義如下:“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明心見性才能發自內心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并于處處顯露真實的平等;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因此而自發的謙虛恭敬,禮敬于眾生;對眾生的真實平等與謙恭會讓我們自發地遵從蘊涵于萬事萬物中的道,循道而行,隨順而流,生活之路自然平直而寬廣。
——悟后起修才是真修行
佛法講緣起性空,這只是體,它真正的美在于真空而妙有,那是用,是佛法真正的大智慧所在。佛開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在生活中,離開生活談佛法,即是把佛法滯于了另外一種執著中(法執的一種),在佛的觀點看來,那依然是一種妄念,依然是在迷之中。把佛法應用于生活中,在點點滴滴中感悟生活,才能真正提升智慧。所以《金剛經》說如來無有一法可說,法都融入在我們日常的行住坐臥之中,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法,于法之中無需另外尋法。
學習佛法,會讓我們回歸自性,回到合一的自我,會讓我們跟隨自己的心去享受生活。當我們能切實理解了萬物自性本自具足、萬物自性本自平等時,我們會真實感受佛的慈悲和偉大,我們也會對眾生生發出真正的慈悲心,在生活中自動自發的寬以待人,嚴以律己。
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常常警醒自己、反觀自照時,我們已經在應用佛法提倡的悲智雙運中了。所以六祖對在家人的修行提倡——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佛已廣開方便之門,只是我們如何把佛法能落實于實踐中,利己利他,利樂眾生,讓我們的生活開心自在,讓我們生命盡情綻放而不枉今生此行?佛法真正的修行在生活中,如六祖所言,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從心見菩提,天堂在目前。
——后續
繆老師的點評:悟后起修,悟難修易。悟是自性返照、靈光獨耀、契機入理、風云際會、明月光里轉身于當下。修只須兩字,寬與嚴,待人寬、對己嚴。功以開悟,修以養德!
回復:悟后起修,修中再悟,悟后再修,…… 如此不斷地提高悟和修的境界。悟和修實為一體,都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在生活中覺察自己的行為與感受,不斷觀照自性的清凈與雜染,就會讓覺知力越來越提高,同時讓我們在覺知中活得更真實、輕松、自在。
路不怕走慢一點,只要不總在無明之中兜兜轉轉。我又想起老先生送給我的一句話:不著急、慢慢來。等著我的心跟上我的腳步,讓我合一起來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