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我說的,說這個話的人叫張執(zhí)浩。張執(zhí)浩是個詩人。他寫的一本書的名字叫《神的家里全是人》。書里是他推薦閱讀的一些詩人。當(dāng)然,有他對這些詩歌的鑒賞或者說導(dǎo)讀,又或者說,他為啥選這個詩人的這些詩歌。
這樣的書適合隨時翻閱,但絕不可以一氣呵成的去讀完。閱讀的時候偶爾看到一個微信公眾號,說的關(guān)于林志穎兒子參加法國一個圖書館舉行的閱讀計劃被勸退的事情。小kimi一周內(nèi)讀會了三本書,居于讀書榜首位。但工作人員勸退的理由是:
“因為你的孩子,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想爭第一,而不理解內(nèi)容,沒有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他這樣瘋狂地讀,要是得了第一,會給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樣。所以,我們提前發(fā)給你禮物,他退出了,別的孩子就沒有了憂慮感,才會用心去感受讀書的快樂。”
林志穎理解了工作人員的話,沒有要獎品,主動退出了。
叔本華說:“一個人可以隨意地閱讀和學(xué)習(xí),卻不能隨意地思考。大量的單純的閱讀會使我們的精神喪失靈敏性,就像是一根彈簧連續(xù)不斷地受到重壓就會推動彈性。”誠然,閱讀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閱讀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思考,那就失去了閱讀的意義。
《神的家里全是人》選了四十位詩人的詩歌,其中大多是我先前在網(wǎng)絡(luò)上閱讀過的詩人。今天讀到劉川,一下子就被觸動了。他用簡潔的語言甚至放棄了修辭。像孩子般寫出來的詩句就是那么有震撼力,讓你突然就有了共鳴。
《地球上的人亂成一團(tuán)》
我總有一種沖動/把一個墓園拿起來/當(dāng)一把梳子/用它一排排的墓碑/梳一梳操場上亂跑的學(xué)生/梳一梳廣場上擁擠的市民/梳一梳市場混亂的商販/只需輕輕一梳/他們就無比整齊了
最吸引我的是“墓碑”作為“梳子”去梳理那一種亂,這該是怎樣一種梳理?一種無奈卻滿懷的悲憫之心。其實(shí),我更多的認(rèn)為這是一種悲涼。
同樣的一首小詩:《過肉鋪一詠》
新年過完/到這里一轉(zhuǎn)/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人還是人/畜牲還是畜牲/掄刀的還在掄刀/被宰的被切割的被剁的依舊/一聲不吭
這哪里是肉鋪啊,這是一個世界被縮小又被無限的放大,小在眼前大在你的腦海里。我被這冷靜的敘述震撼到了。悲涼,仍然是無限的悲涼。甚至有一種憤懣要噴發(fā)出來。
《在孤獨(dú)的大城市里看月亮》看似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兩節(jié)渲染,最后道出真相“一次,我和一個仇家/打過了架/我看月亮?xí)r/發(fā)現(xiàn)他/也在看月亮//我心里的仇恨/一下子就全沒了”,原諒,和這個世界和解,才是我們在這個孤獨(dú)的世界存在的方式。
《通往火葬場的路上》
“我攔住一套西裝/一套中山裝、一套牛仔裝/一套文雅、漂亮的連衣裙/衣服們,你們這是去哪兒/我們?nèi)グ讶怏w運(yùn)到那個火爐里/倒掉”
讀完全詩,由不得你不贊嘆,每個人都在通往火葬場的路上,人生不過是殊途同歸,華麗的外衣下也許是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他甚至不屑于說穿著什么衣服的人,直接發(fā)出聲音“衣服們,你們這是去哪里?”像當(dāng)頭一棒,喝醒我們。
《心境一種》《這個世界不可抗拒》也是不可多得的好詩。
詩歌要怎樣寫,劉川的文本就在告訴我們。閱讀這樣的文字,無疑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