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時候,農村婦女很傳統,如果家里來人了,她們要做飯、上菜、添飯。等客人吃完了,自己再吃,然后洗碗收拾桌面。像我們小孩子倒是可以跟著吃,但是不能自己去夾菜,客人偶會給我們夾一點,父母有時候也會給我們來一大筷子肉和菜,讓我們端著到旁邊吃去了。
那年母親教我做飯,我很不情愿,因為我覺得做飯這事是媳婦做的,可母親跟我說,如果你娶不到媳婦呢?如果你媳婦回娘家了呢?如果你媳婦跟人跑了呢?如果你媳婦沒了呢?你總得做飯給你自己和孩子吃吧?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還有《十三不親》有這么幾句歌詞:
丈夫親也不一定親
看見了野花起外心
他和女人去跳舞我的哥們呀
回到家里鬧離婚哪噯嗨吆
老婆親也不一定親
背著丈夫跟了別人
整天到晚不回家我的哥們呀
那時候的農村沒有離婚的,不過老婆跟人跑了的到時不少,因為沒有結婚證嘛,反正不爽了就回娘家,實在太不爽了就跟別人跑了。
有個村民,三十來歲好不容易找一媳婦,媒人啊也費盡了苦心,該送的豬腿也送了,該送的聘禮也送了,結婚當晚,新郎還跟陪客人們喝酒,忙前忙后的,一回房間,媳婦沒了,跳窗跑了,這下好了,你也找不著人家退這些個聘禮錢啊,畢竟人已經是你熱熱鬧鬧的接到你家來,只能吃啞巴虧了。
農村醫療條件差,有時候確實也沒錢,所以有人生病后沒錢治,然后信那些迷信和老中醫,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沒了生命,然后媳婦面臨三個選擇,受寡帶娃長大(這種偏向年紀大的),招一個上門來幫忙帶孩子(一般情況主家都有想法),更多人選擇拋家棄子,尋求自己以后的生活,當然這也能理解。畢竟一個女人要獨自養活兩個以上的孩子著實困難。
長大后越發覺母親說的話有道理,而且我一直也在跟身邊的朋友這樣說,有時候說了別人還怪我,讓我少說這種不吉利的話,可是預防不一定是這件事非會發生才預防,而是可能會發生,當它發生了,不管男還是女,我們都能夠從容面對,不至于束手無策。
前幾年有一個晚上去同事家玩,剛好他表弟在他家,表弟是諾基亞XX事業部的工程師,年薪20萬不含獎金,那天晚上我們喝了點酒,他說他在諾基亞干上十年后,然后要買什么車,什么房。后來諾基亞倒了,他拿到了一筆補償金,再見他的時候已少了當初的宏圖大志,現在他很想進華為,但是別人一看他是諾基亞工作過的,連復試的機會都沒有給。
要是總依賴別人,萬一那個走了就完了。
要是總依賴某個公司,萬一那個公司倒閉了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