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給自己更多選擇的空間,在還能肆意選擇的年紀。
“以后啊,誰知道以后會是什么樣子。都是火燒眉毛,且顧眼下的。”
從前我對未來,寄望過多。總覺得今天做不完的事情、讀不完的書、看不夠的風景,明天總可以一一補上。這大概也是拖延癥的根源,建立在還能活到明天的虛無假設上。
然而,誰又能保證我能活到明天呢?
最近看完了《一把青》,一部講述民國那個年代空軍飛行員和他們眷屬的故事。才猛然醒悟,瞬息萬變,不是只有天上才有。地上的人們同樣過著千變萬化、捉摸不透的日子。只能心存造化弄人的感慨,一邊接受,一邊改變,繼續用力地為此刻活著。
所以,還有必要為計劃未來而糾結迷茫嗎?還算計那些可能都不存在的光陰嗎?
沒有必要了。
這些計劃常常是虛無縹緲的,也就有不切實際之嫌。其實大可不必對未來有如此多的寄望。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活在未來,我們活在此時此刻此地。
目光短淺一點,把現在過到極致,是一件幸事。因為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我們唯一能把握的是此刻尚未改變的自己。
我一直覺得職業規劃挺扯淡的,或者這么說,職業規劃——對個體命運未來的關切,或者是對人類命運走向的關切,都需要確認一個根源,一個本質。
那就是對“你是誰”的回答。這個回答包含了太多內容。對個體而言,是認識自己的過去和現在;對國家民族而言,是認識我們的歷史和社會;對人類物種而言,是認識我們的進化和構造。
找準了根源和本質,我們還那么怕變化嗎?越認清自己,越心無畏懼。越認清人性的黑暗面,越珍惜難能可貴的美好。
我發現,很多年輕人對未來的焦慮不安,大都不是在恐懼變化本身,而是恐懼自己面對變化時的無能為力,根源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而自己并非無能,只是尚未被開掘和顯露,還沒找到自洽之道。
而正如一開始提到的,給自己更多的選擇空間,不是要把所有選擇的可能都寄托在未來。而是做好現在能確認的每一件事,讀完感興趣的每一本書,看完想看的每一處風景,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選擇做珍貴的自己,則水到渠成,未來自來。
我們活在亦真亦假的世界里,更要學會辨別,學會取舍,學會去篩選那些對你而言真正重要和緊要的東西。不要被亂花迷了眼,因為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把真摯和精力花在珍貴的自己上面,無關緊要的不必太過執念。
希望你日后迷茫時,都能以死亡視角來審視當下。如果沒有明天,那么今天的一切是我發自內心真正愿意去做的嗎?那些應該承受的痛苦和考驗,是我心甘情愿做好覺悟去承擔的嗎?人世難居,我們不必,也根本無法活得完美,活得走心就好,對得起自己即可。這樣,也算不辜負自己曾在這人世間活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