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反常識思維
那些直覺上認為是對的東西,很可能是錯的。
- 我們需要「刻意」更多的關注數據而不是「故事」,故事的煽情能力可能會讓我們做出下意識的非理性決策。比如2007年發表的一個研究中,受試者被給了兩份信和5美元,其中一封信列舉了一些詳實的數字得到了1.14美元的平均捐款,另一封信則講了一個女孩的故事得到了2.38美元的平均捐款。當然這條可以反著用。
- 我們需要「刻意」對價值觀做出取舍,而不是不計代價地做什么事:1)用純天然的方法種植有機農業。2)保護環境。3)取消人口控制。4)讓每一個人都吃飽穿暖。這四件事不可能同時做到。
- 面對一個聳人聽聞的結論,我們需要「刻意」去計算一下數值,比如擔心在海灘被鯊魚襲擊?計算一下出門被車撞的概率,事實上,死于在高速公路上撞上鹿的概率是死于鯊魚之口的300倍。恐怖分子?死于被閃電劈死的概率是死于恐怖襲擊的概率的十倍。1萬名運動員5天用完15萬個避孕套?應該不會是「用掉」而是「帶走」了。
- 「確認偏誤」如果你已經開始相信一個東西了,那么你就會主動尋找能夠增強這種信息的信息,乃至不顧事實。在確認偏誤的作用下,任何新證據都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對立雙方用來加強自己的觀念。我們需要「刻意」地消費,吸收有可能修正我們觀念的新信息。
- 「規律發現」,人們會從沒有規律的地方發現規律,這些規律通常能完美的解釋已經發生的事情,但面對尚未發生的事情的預測,則沒有那么好的成績了。因此一個好的「規律」,需要有預測的能力,或者說可證偽性。「刻意」用概率來理解偶然,沒有必要過解讀偶然事件,學會無視誤差范圍內的任何波動,另外在統計樣本不夠大的情況下,什么也說明不了。
- 「目的論」,人們害怕隨機事件,以至于非得給隨機事件找到一個什么目的。而現代科學的標志,恰恰是對世界的運行給出一套機械的機制。如果很少的理由就能解釋自然,那么再例舉更多的理由就是多余的了。
- 「損失厭惡」給被試50塊錢,兩個選擇,一個是60%幾率全部拿走,40%幾率什么都沒有。另一個是直接拿走其中20塊。結果只有42%的人選擇了冒險,把后面一個選項改成損失30塊錢,結果就有62%的人選擇了冒險。這里并不涉及到風險偏好的問題,純粹是同樣的選擇不一樣的表達方式而已。「刻意」用損失/獲得兩種表達方式來質問自己。
核電站的邏輯——來,我們算一下
人們不喜歡核電,恐懼核電帶來的可能的癌癥概率,甚至恐懼手機、電子屏的輻射。。。從福島核泄漏說起:
- 邏輯一:核輻射致癌的概率是在基礎概率20%的基礎上增加的,100雷姆 劑量以下的輻射不會對人體產生直接影響,長時間看來得癌癥的幾率會增加4% -> 日本核輻射10天后,距離福島最近的三個縣中,劑量最高的是茨城縣,大概每小時0.169微西弗(10000微西弗=1雷姆)按照比例計算,增加1%的癌癥概率,需要在茨城生活250000/0.169/24/365 = 168年。
- 邏輯二:廣島長崎原子彈在十萬幸存者中增加了800原本不該得癌癥的人。(按 rem 算),切爾諾貝利導致直接影響的3萬人中大概有500人得了原本不該得的癌癥(rem 計算),上限估計也只有4000人,1979年美國三里島事故,計算表明沒有顯著增加癌癥率。
- 邏輯三:假如每十年會發生一次切爾諾貝利級別的事故,每年至多增加400名受難者,是否應該允許建核電站呢?那么交通事故引起的每年數十萬的死于事故的受難者又怎么計算呢?還不算交通本身引起的環境污染。而如果不用核電用火電,那么燒煤引起的環境污染造成的受害者是否會更多呢?
自控、刻意練習與內在動力
- 訓練的方法是不斷進步的,比如作曲,如果一個普通學生用普通的訓練方法需要6年才能達到的水平,那么如果用更好的訓練方法用3年就達到了相同的水平的話,「有效指數」(index of precociousness)就是200%,莫扎特的有效指數大概是130%,而20世紀的天才們雖然沒有莫扎特有名,但其訓練水平能達到300%~500%。[來源:Ericcson, K.A., & Lehmann, A.C., 1994, Marks of geneius? re-interpretation of exceptional feats by great musicians. Paper presentated at the 3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St. Louis, MO.] 時間太久遠,找不到電子論文,Psychonomic Society 官網上 meeting abstract集也只有1999年后的。
- 刻意練習的方法:1)脫離舒適區。2)掌握大量套路,或者說「chunks」。3)基本功,練習基本功并不是指在舒適區內基本功,而是把一個 chunks 分解成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專門練習那個制約你更強的部分。4)重復,集中地訓練。5)高度針對性,一切從實戰出發,每次都明確訓練要完成的目標。6)獲得即時反饋。
- 想知道什么品質對成功最重要,最科學的辦法不是看名人傳記,而是做大規模統計。把所有可能有用的品質列舉出來,找很多人進行測試,看每個人有什么樣的品質,然后他們在生活中哪些人是成功者。統計表明真正左右成績的品質只有一個:自控。
- 有研究對大學生的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統計去調查哪些因素跟學習成績有關:1. 以往學期 GPA,高中成績,大學入學成績,上課出勤率,學習計劃,學習環境,課外工作時間,參加聚會時間。統計發現學生成績的「變化」只跟「學習環境」有關系。多上課,少聚會甚至都沒有同樣的效果。這個變化只需要學生單獨在安靜的環境自習即可。
- 此外真正決定一個小提琴高手的因素是單獨練習的時間。并且要利用白天的時間來練習,因為此時無論是注意力還是精力都更加好。
- 外在動力能在短時間內提高一個人的水平,甚至能提高到世界冠軍級別的水平。但是長久來看,真正能堅持數十年的仍然只有以內在動力為驅動力的人。
- 總結一下上面這幾條的內在邏輯:提高一項技能需要刻意練習,刻意練習又枯燥又累所以需要自控,但自控不一定需要意志力,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分配,把自己放在一個更少誘惑的地方,利用外部動機,甚至被父母強迫都可以達到同樣效果。當然,如果有內在動力驅動,那么外部條件消失后,你還可以走得更遠。
高效讀書、上網、練習技能的方式?
- 挑選:把文章分為隨便掃掃、略讀和精讀三個水平,只讀精讀的文章。
- 書單:把想看的書都集中起來放到一個書單,有時間讀書了,挑選書單里面最想讀的一本而不是下一本。
- 讀書:書讀兩遍,第一遍跟著作者的思路來讀,第二遍按照自己理解的邏輯線來讀。
- 引用:寫筆記把書目,版本,作者寫下,來自論文則把出版時間寫下。直接引用寫下原文頁數。
- 筆記:讀書筆記應當要做到能把原書丟了都不可惜的程度。1)把握作者想要表達的邏輯。2)帶走書中所有的亮點。3)發現聯系:發現聯系這一點還沒有做得很好,試試 evernote 或 devonthink 的發現類似筆記功能。我猜用的應該是 LDA 算法,反正這個算法本來也要學的。4)所謂速讀并不是能把每個字快速地讀進去,而是在一本書中只找那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新東西。
來,提升一下認知
功夫不在詩外,如果一個人想成為一個科學家,他應該去學好基本知識,比如微積分,編程,然后盡快找到一個好導師,在其指導之下,從學徒開始做,做真正的科學研究。而不是去看什么科學家傳記,搞排行榜,跟偽科學做斗爭,甚至去研究什么古代哲學,這是緣木求魚。同樣的,也不要期望寓教于樂。
-
最高級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如果要寫一個大著作,那么你需要構建一個「自洽」的世界,而自洽是一個非常非常高的要求。
We are all agreed that your theory is crazy. The question that devides us is whether it is crazy enough to have a chance of being correct.
——Niels Bohr
創新有時候是落后者的特權,甚至對于優先者來說最優策略反而是模仿落后者的創新。一個例子是美洲杯的帆船賽,1983年美國隊失去了連續132年的勝利反而輸給加拿大隊,就是因為加拿大隊在落后美國隊的時候選擇了另一個更有風險的航線,而美國隊沒有選擇變道跟隨這個看似不合直覺的正確策略,被加拿大隊反超。
打游戲的三個境界,第一階是好玩才玩,沉浸在隨機性帶來的喜悅與新鮮感里。第二階是追求成就感,因為游戲的公平和即時反饋,獲得收集齊全、和登頂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感。第三階是解構游戲,分析游戲數值,探尋游戲背后的邏輯,這些人在游戲內又在游戲外。
人脈結構中,多樣性比數量,質量(親密程度)更重要。兩個實驗,一個調查了2005年8月英國的幾乎所有的電話通訊錄,然后比較富人區和窮人區的通話記錄的多樣性,找到了社會多樣性與社區富裕的正相關性。另外地區多樣性的相關系數(0.58)沒有社會多樣性(0.73)來的高。另一個實驗研究 facebook的轉發放大效應,比較我們從朋友那看到一個消息和自己看到一個消息的轉發可能性。發現強聯系(親朋好友這種常見面的)的放大效應是6,而弱聯系的放大效應是9。
-
一個好的物理模型,需要具備的特點:
- 優雅。
- 更少的變量,或者經驗常數。
- 符合,并能解釋所有的已知現象。
- 對未知的預測是可以驗證的。
——霍金「大設計」
主流科學不近人情:超乎尋常的論斷需要超乎尋常的證據。大陸漂移學說?看地圖覺得形狀像?不夠。有很像的古生物化石?不夠。相同的巖石構造?不夠。還能解釋南極的煤礦?還不夠。你得告訴我,大陸漂移的機制和證明這個機制的證據。直到人們發現地質板塊邊緣火山噴發和地震可以提供能量以及火山曾經在不同時期噴發的證據,才能以「板塊構造理論」慢慢得到主流科學認識。并且如果一個新理論需要得到主流科學的認可,除非它能從主流科學的大樹上長出來。那么從這個角度,如果經絡和氣能用實驗證明,診脈能機械化,陰陽運行能用數學方程描寫,給出一個基于現代醫學的解釋。那么中醫就能得到主流科學的認可,真正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