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快點”是個謊言
? ? ? 快點兒起床!快點兒穿衣服!快點兒喝水!快點兒刷牙洗臉!快點兒吃飯!快點兒,我們要出門了!每天有很多孩子在這個高頻詞環繞下,開始了一天。當我們從早到晚不停地催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樣我們就和孩子之間建立了一種條件反射。不催就不動,小催小動,吼著催立刻行動,最終會讓孩子失去對自己的掌控能力,形成依賴。為什么催沒有用,最后帶著情緒的怒吼才有用呢?例子中父親,離上學還有20分鐘和40分鐘都用快點來催促,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念叨的聲音從最初的和風細雨到電閃雷鳴,最初的輕輕的催促聲隨著截止時間的臨近變成怒吼和咆哮。孩子學會根據父親念叨“快點”的語氣,語速還有面部表情,判斷是不是真的來不及了,很多和這個父親一樣的家長,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行走的人肉鬧鐘。孩子在家不看到鬧鐘,只看父母的臉色判斷時間的多少,“快點”這兩個字,對孩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長期使用這兩個字催促孩子,并不能幫孩子生成一個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什么事的內在節奏,反而會讓他們依賴周圍人的反應和情緒作為判斷自己要干什么的標準。所以把“快點!”這兩個字從你和孩子的生活中去掉吧。其實當你對孩子說“快點!”就是想讓孩子感知對時間的緊迫性。試著把“快點!”這兩個字換成,“現在是幾點,離我們做什么事還有多少分鐘。我們還有什么事需要做。加油吧!”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每個孩子不同,訓練管理時間的周期也不一樣。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一定要有耐心。用不帶情緒的,準確的時間反饋來替代“快點!”這個模糊的詞匯時,孩子對具體的時間,慢慢有了感知。這種提醒,可以是陳述句。也可以是疑問句。比如你問孩子“現在是幾點?離我們干什么還要多長時間?”使用疑問句的前提,最好是給孩子配備手表。方便孩子能夠隨時看到時間,不管你用哪種方式,最重要的是客觀平和地表達,千萬不要帶情緒。經常催促孩子,實際上是不相信孩子有自我掌控的能力。不相信他能管好自己。催促本身就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模式。家長越催孩子越慢,每次有爸媽墊底,總會有人替他著急,拖著他在上課前趕到教室,避免受到懲罰。這樣循環往復,孩子就沒有了責任感和自主意識。習慣了在一聲聲催促中,按照你的指令去進行下一步。把“快點”這兩個字從你和孩子的生活中去掉吧,用更加準確的提醒幫助孩子感知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