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任何一本突然出現在你生命中的書or人,總覺得書里說的“工作問題“很適合目前的我,嘿嘿!
斜體文字為本人個人加入的觀點或聯想。
拿到這本書,馬上看了下出版時間:2010那年3月第1版,2014年6月第9次印刷
這個信息傳遞了2個內容:1、本書寫于6年前,可能有些知識有些過時,事實的確如此,作者還處于博客熱起來的那個階段。不過書中的內容與思路還是給我們提供了不錯的方向;2、市場很受歡迎,4年印刷了9次,說明購買的人多。
以上為大學老師教的挑書方法,的確很好用。
本書作者如果修改一下,加上微博微信時代,用自媒體如公眾號的形式來“共享”你的知識,會更適合當下閱讀。
本書講了“個人知識管理過程”:學習知識、保存知識、共享知識、使用知識、創造知識。
學習知識:
工作的第一個十年,用到前3項更多(學習知識、保存知識、共享知識),工作的第二個十年會用到后三項(共享知識、使用知識、創造知識)。
作者在2010年就認清了:必須終生學習這個事實!(我最近才清楚認識到!)
作者表示學習本身不是目的,在高中后基本上個人性格以及定型,就可以有選擇的去學習知識了。35歲之前的職業試錯都是可以嘗試的,也舉了作者同學在國企六年的“幸福生活”(錢多活少工作清閑)使他競爭力喪失殆盡!非常可惜(思考自己!)。的確,今天的“好單位”很可能是你個人發展的陷阱,如果單位不能給你提供個人知識與任務和項目結合的空間,應該毫不猶豫的跳槽。
但,必須尊重你現在的工作,即使有諸多抱怨,也不該用公司的消極面懲罰自己,而應該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水平,成為公司獨當一面的人,那么無論是升職還是跳槽,都會有更多的選擇。
作者強調要建立學習模型,恰巧看到查理·芒格的演講稿,他也說到:生活無非就是一個接著一個的聯系,我們要分清知識所擁有各種模型、效應、關系。掌握的知識在頭腦中形成思維框架,在隨后的日子里能自動的運用它們!
不過作者學習新知識的方式似乎太過于學術了:閱讀入門書籍、關注搜索引擎前50頁+與同行人士交流、跟進行業專家、研討會交流等、回顧總結+顯化你的知識(寫或說你的觀點)
個人認為,學習一樣新東西的方法最簡單的是:聽有關講座,免費的到收費的,再親近這方面的專業人士,付費獲得更高效的結果。師父@KK英語大爆炸說:“要找訓練,就要找自己能承受的最頂尖的!”比如我的形象管理課程,至今都是我認為最超值的一項付費投資:一件衣服的錢讓我遇到了太棒的心靈導師@Jane何簡單+十位正能量的小伙伴同學,不僅僅我對自己的形象有了明確定位和自信外,我現在根本不需要花時間去買衣服!!!導師會推薦啊!導師不推薦的我絕對不買!看到我最近的形象大改變了嗎?!我都覺得我老公換了個老婆!OMG,他太TM幸福了!如此算來我一年只需要4次在導師工作室購物就能完全hold住全年衣服哎,省銀子省時間還能趁機倒倒心靈上的苦水尋找尋找新的方向,太爽啦!正面反饋又讓我繼續進步,再減肥十斤也不是問題!(之前十斤就是在導師和同學們的鼓勵(吐槽)下輕松減掉的,so easy!)
搜索引擎使用中的10個技巧(非常有用,值得保存)
1、關鍵詞組合:將多個關鍵詞用空格隔開
2、用“-”減號去掉不需要的:通過“關鍵詞1?? -關鍵詞2”的方式來更加精確的定位
3、用OR表示或:關鍵詞1 OR關鍵詞2 OR關鍵詞3
4、用引號搜索短語或句子:將要搜索的短語或句子用引號包裹起來,能搜索出包含完整短語或句子的網頁
5、指定網站:當我們想搜索某一網站的內容是,可以通過site:網址的方式來搜索
6、搜索某一類文件:使用filtetype:xxx如filetype:ppt
7、限定范圍在標題中:使用intitle,如寫真intitle:楊冪就可以搜索出標題包含楊冪的寫真的網頁
8、突破限制下載:使用index of,如試著在Google搜索欄輸入"index of/"? pdf經濟學,看看會搜出什么結果來
9、目錄檢索
10、打開一個搜索出來的網頁前,先思考,并盡量先用網頁快照打開。
學習的具體方法:1、閱讀經典書籍(專業人士推薦、豆瓣);2、隱形知識學習,建立自己的人際網絡;(包括和自己迥異的人交朋友,我們所欠缺的有可能是制約你進步和成功的東西。)3、在工作、生活中學習,每天增長一點點(總結、體悟);4、學習你的企業;5、四象限知識的學習法。
學習的工具列表
Yahoo目錄式搜索網址:search.yahoo.com/dir解決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問
微軟推出的人立方關系搜索(renlifang.msra.cn) 檢索關系 解決“知道誰知道”
goolgle學術搜索scholar.google.com
google圖書搜索books.google.com
百度新聞搜索:news.baidu.com
百科型網址:維基百科 百度百科 互動百科
問答型網站:百度知道 雅虎知識堂 新浪愛問知識人 搜搜問問 知乎
在線論文庫:中國知網:[http://www.cnki.net]
信息訂閱工具:Google Reader(RSS訂閱平臺)、iGoogle
保存知識
該保存哪些知識:別貪,少即使多。若知識沒被處理(閱讀、思考)過,根本不可能成為“你的知識”
別懶惰:清爽你的電腦:分門別類和一個好名字
原則:三層 文件夾---子文件夾---孫文件夾
個人文件命名體系:標題-來源-類型-日期
網站和文章的收藏:百度收藏(收藏部分內容或整篇文章試用后 無法搜索 而且只可以保存網址)、Google Notbook(現在有道云筆記、印象筆記更好吧,即可以記錄想法 也可以收藏文章或文章內的內容最方便的是可以快捷搜索)
作者還介紹了Google桌面搜索、Mybase、TC、Outlook等軟件,對目前來說用處似乎不大。
共享知識
“不在于你認識什么人,而在于什么人認識你;不在于什么人影響了你,而在于你影響了什么人”
能共享出來的才是真正掌握的,(“教是最好的學”)
結識高質量的朋友
建立個人品牌的最簡單的方式:做知識共享,讓社會知道你,了解你,認識你,并且讓人信任你,就是形成你個人品牌的過程;
越來越明白自媒體的打造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導師@Jane何簡單 的好朋友、也是形象管理老師@曉一 也在分享課中表示:她的第一筆投資來自自己很走心的寫自己的微博,朋友才覺得她可靠專業,肯給她投資。在如今這個時代,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發聲,文章的質量和自身學識、感悟能力是很關鍵的。當年在博客時代,自己寫的東西也沒什么人看,也覺得“會寫”并不是什么優點,甚至覺得當年會寫人實在太多了:”一巴掌拍過去,十個人有8個人在網上混是能寫段子的!”但沒想到,如今,不會寫的人是很吃虧的,幾乎是缺少了一種梳理思考自身和分享的能力,可以說已經發展成如今的必備技能。深深的認同導師的又一句話:珍惜每一次輸出!!!是的,任何輸出的場合都不能馬虎對待,無論是一篇筆記還是一次提案,更不用說演講和與專業人士的交談。
作者提到了一個我最近感受到的點:在所有的共享中,在單位內部做的知識共享是你個人發展的基礎。如果熱衷于去影響不相干的人,不在單位中幫助別人卻在組織外包裝自己,反而是本末倒置。單位才是你的發展本源,即使你想找新工作,對方考慮的最多的也會是你現在單位的表現。積極去共享、愿意去共享,到處都可以共享
書里介紹共享的工具:單位IT系統(單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討厭可以離開,但在崗位上就一定要尊重它,用你的知識和行動幫助它,主動共享自己的知識來與它共同成長)、正式出版物、博客、維基、Twitter、微博。(現在簡書是比較成熟的渠道,還有自己的朋友圈。)
使用知識
百無一用是書生——把才華應用于實踐之中,才能本身毫無用處
僅有顯性知識是不夠的:不僅要注重顯性知識的學習,更應該注意通過人際交往、通過事后的回顧與總結、實踐去學習和掌握隱形知識。智者視知識與實踐一體,真正知識使用的高手都是在摔打中成長的。
膽識:無知才能無畏
做任何事都是有風險的,若沒膽量,做任何事情都怕風險,很可能最終仍將一事無成;
唯一讓我們感到恐懼的是恐懼本身。膽識,并不是蠻干,而是更多的體現為你有能力去承受為了職業發展或個人理想所付出的代價、知識的積累和經驗總結。
合作;執行力強的人和善于規劃的人合作;不擅長發現機會和對機會敏感的人合作;
使用你的知識的三種方式:
把知識與公司項目或機構結合;
把知識表現為專利形式,通過銷售專利向全社會提供知識服務;
把個人知識產品化,直接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
能實現產品化或服務化的知識必須是相對成熟的知識,你必須對某個領域的知識及其外圍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而且要善于合作能夠找到各個領域的合作對象;
培養個人的市場意識和市場思維,書里舉例了你掌握0-3周歲養育小孩的知識,可以做成課程向懷孕的父母推廣
突然想到我有很多零碎的育兒知識經驗分享文章,應該好好整理下,也發布在簡書,總有它特定需要的人群,以后發給懷孕的姐妹、客戶也會非常方便,增加自己的價值。(已寫入計劃)
提升個人價值的方法
個人知識的價值由兩個因素決定
1、你的知識的獨特性:專,在某個方向上深入;第二是綜合優勢,即整合資源的能力;
2、社會對知識的需求。
讓你升值的三個絕招:
第一:向后看三年,看此領域知識的需求;
第二:持續提高你知識的獨特性;充分掌握你的行業,你的領域的隱性知識,多實踐,多總結,包括你的經驗,體驗,和操作的知識更難被別人復制。第二條是整合資源的能力,你能將相關的資源整合起來發揮更大作用,這種綜合實力更難以復制,創造的價值更大;
第三:通過知識共享樹立個人品牌;
創新知識
最高層次的競爭是不競爭,是通過創新顛覆原來的模式
創新的三性:新穎性,實用性和可行性;
新穎性:只要在某個較小的范圍和領域內,以前人沒有的視角和方法解決問題就是創新;
實用性:考慮需求,需求可能是顯性的,也是隱性的,是當前的或潛在的
可行性:是否可操作
藐視一切不可能,敢以懷疑;
知識工作者90%以上的創新其實是重復工作,因為這些知識已經在其組織內部和外部了。——IDC報告
學習是創新的前提
在創新之前你要廣泛學習,要掌握盡量多的背景知識,行業進展,和你所在領域的前沿狀況,學習無疑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需求是創新的最大動力:找到需求,發現需求,挖掘需求;
創新最大的動力來源于未被滿足的需求:完全和產品無關。任何創新需求都源于顧客對性能表現更加出色的渴望,即使是自欺欺人。
需求的來源:一方面來自外部的壓力;一方面來自人的內心,對理想的激情與追求
如果沉溺于自己的現狀,認為已經足夠好;或雖然有理想卻沒有強烈追逐理想的愿望;或因為個人懶惰而缺乏追求,不可能創新!
知識創新的“三心二欲”:好奇心、懷疑心、進取心、求知欲、創新欲(不滿足于現在的思想,觀點,方法或產品,方案的功能獨特性
左腦+右腦助力個人知識創新
右腦是創新的來源;
在知識社會里,有兩類國家:一類是“頭腦國家”,是產生知識,輸出知識的。一類是“軀干國家”是接受知識,運用知識的;
開發右腦,左右開弓;
如何開發右腦?你要認識到直覺思維、形象思維的重要性;
練習一:音樂訓練法調動想象力:放松狀態下選擇一段舒緩影月,然后想象音樂表達的景象。在想象中盡量不用語言,而用圖像來填充你的大腦。音樂、美術等形式的欣賞對人右腦的激發和鍛煉,對右腦開發很有價值。
真的是30歲以后才發現了藝術的神秘與生命的連結。以前總覺得真正的藝術啊,繪畫啊、美學欣賞啊、音樂啊,旋律對音盲來說真是離得好遠好遠的。因為我們小時候學習藝術也只不過是大人炫耀的工具活著為了加分而已。網上有藝術工作者說,中國有個現象就是考藝術系的孩子都是學業成績不好而不得不轉學藝術,這點可以看出中國對藝術、美學的培養放置在一個如此不堪的地位云云。事實就是如此。
只能說我們這一代太可憐。我想我們養育的下一代應該會幸福一點吧!
這幾天利用在車上的時間聽了輕音樂,和娃一起。貝多芬致愛麗絲、藍色多腦河之類的。漸漸感受到音律還是挺神奇的。我小時候家里沒有這方面的培養,有一次和媽媽朋友的小孩(她媽媽是醫生,爸爸是大學老師)一起看電視,里面有藍色多瑙河的音樂,對方馬上說出來了。我媽很沒面子的說:我家蘭蘭都不知道。我內心很奇怪,從來沒人教我聽過啊?我怎么會知道?可能媽媽是無心的,但我記了這么多年
希望我們慢慢的給兒子灌輸一些美學,他能真的融入他的生活生命中去。
而且最近很逆天啊,我不但用繪畫來排解情緒,居然用繪畫來表達創意了!圖1從右至左看哦,原稿為圖2。請叫我Artist!
練習二:發散聯想促進發散思維形成:隨意找到一個物品,思考其其他的可能性
練習三:詞匯情景聯想訓練讓你的思維走得更遠;隨意找到n個詞匯,連成一句話,其場景是什么樣的?
知識創新工具介紹
奧斯本核表法,兩本書:《思考的方法》《創造性現象》
思維導圖激發創新,專家:托尼·巴贊
思維導圖軟件和工具:Mindmanager、在線制作思維導圖網站Mindpin www:mindpin.com
外行的忠告
若你想做一個善于創新的人,一個捷徑是你需要盡量多接觸非專家圈子里的人和事物,興趣更廣一些,心態更開放一些;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意識的結交各個領域的朋友,有意識的拓展自己朋友的多樣性(行業 智能 年齡和背景等的不同),然后定期跟這些多樣性的朋友去交流;要有意識的去擴展自己的交際圈(朋友數量、年齡8歲以上、分布在不同智能崗位)
外行的忠告還來自書籍、電影、電視和你的生活等。
其實作者最后說的就是混社群的概念啦!慶幸有趁早有行動派有知行社有水果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