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周我繼續閱讀了施拉姆的《傳播學概論》,書中傳播效果的若干模型二章介紹了上個世紀在世界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七種傳播學模型。施拉姆對它們進行了介紹。或批評或贊揚,都讓我深切感受到了這些模型所蘊含的傳播學知識,也讓我明白了如今豐富多彩的傳播學理論體系的都是從這些最早的傳播學先驅們確立的模型發展而來的。
?? 在20世紀20年代盛極一時的魔彈論早早被人們拋棄。大眾媒介使用宣傳的“魔彈”射向人們,大家像靶子一樣中彈應聲倒地。這種認為大眾媒介的影響是模擬無窮和不可抗拒的想法顯然是十分荒謬的。
?? 至于有限傳播論,通過對魔彈論的反思,提出大眾傳播的影響力并非是無窮的,相反十分有限,也有許多中介因素影響著大眾傳播的效果,在很多的時候,大眾傳播只能成為影響事件發展和社會輿論的輔助動因,而不是唯一的動因。 ?
?? 而研究受眾對媒介的使用情況和滿足程度的是用于滿足模型給了后仍十分重要的啟示,但并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十分遺憾。但還是留下了傳播關系的接受著是活躍而主動的人這一重要的理念,對后來的理論影響很深。
?? 采用與擴散理論注重將人際傳播與媒介傳播的研究相結合促進傳播理論的發展,同時促進了AIDA推銷模式的產生。該模型還留下了擴散的過程是S形的,大眾媒介的影響在采用的早期比較大,后期比較小這兩個具有參考價值的結論。
? ?? 還有異彩紛呈的眾多說服論模型。亞里士多德強調演講人自身的品質,卡特賴特則偏向研究受傳者的變化。霍夫蘭和同事的說服論模型則考慮全面,注重團體的決策對個人的影響。
? ?? 一致論模型認為受傳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時,需要將新舊信息進行調和,減少沖突,尋求一致。
? ? 接下來施拉姆介紹了相對較新的互動論模型,其設想傳播過程中是兩個平等的參與者,各自加工對方發送的一套符號,根據自己的需求從中獲取需要的信息,對接受的符號進行解釋。這套理論當時還沒有完全定型,但施拉姆指出它很有希望。實際上這也確實成為了當今許多系統傳播理論的雛形。
?? 最后是我認為最為重要的信息論模型,香農和維納的信息論本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理論,傳播學宗師們卻將其化用到社會科學的傳播領域,成為許多系統傳播學理論的重要框架。說實話這套理論真算得上是功德無量了,它被廣泛應用于生物學、心理學、語言學、基礎物理學、經濟學、組織理論和其他許多領域,為人類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信源,訊息,信道,接受器”這樣的單向傳播模型適合于作為傳播學的范式,為傳播行為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提供了一個單一的、易于理解的明確說明。但信息論對傳播學的影響在我看來并非是完全積極的。當代傳播學學者對諸如“信源”、“接受者”和“反饋”等概念似乎過于依賴了、還有諸如“噪音”、“編碼”和“解碼”等控制論術語的這對傳播學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畢竟傳播學是一門社會科學,不能完全借用自然科學的理論來解釋。
??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人認識到傳播往往是非線性的、無意圖的,對香農的傳播模式重新予以概念化。傳播學者們正逐漸地擺脫他們早期對克勞德·香農的數學的傳播理論的誤解,讓傳播學的發展散發出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