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們都會遇到一些感覺上難以相處的人,顯得有點特立獨行,顯得有點清高自傲,大家普遍認為的比較“2”,經過民主評議,舉手表決,我們給這類人貼上了個時髦的標簽,情商低。
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人小鬼大,深諳人生處世之道,嘴巴比蜜糖還甜,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善于捕捉大人的眼色,有討人歡心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深受大人和老師喜愛,他會被認為有較高的情商。
情商這個東西,大多數人都是一知半解,人云亦云。它不像智商那樣,有比較公認的方法去測量,并且有比較明顯的外在表現,比如反應速度,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甚至記憶力等等。而情商,一般指的是一個人的情緒或情感智力,情緒智慧,情商的高低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情緒管理水平的高低。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把情商理解的很狹隘,時常還會用錯,把情商等同于人際關系能力,為人處世的技巧等等。
人往往容易犯這種自以為是的錯誤,我們經常堂而皇之的應用一些自己沒搞明白的東西,情商算是一個。從大學到工作,我一直很注重培養我所謂的“情商”,之所以這樣,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第一,相對于智商來講,我覺得情商更容易提升;第二,很多成功學的大師都在吹捧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第三,我自己的性格似乎在培養情商上更有優勢。
于是乎,我是這么做的,工作中與所有的同事搞好人際關系,基本不會與任何人發生矛盾和沖突,對待上級領導當然是言聽計從。工作中即使遇到問題,我都會盡量的妥協和退讓,說話從來不把話說死,正所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由于不愿意得罪任何人,所以我不善于拒絕別人,我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左右逢源的人,最終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老好人”。與人搞好關系,合群,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這便是過去的我眼中的高情商的表現,我甚至把這種情商當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來打造。
我用“好人”思想在職場混跡多年,期間也得到過很多貴人相助,讓我有了小小的成績。直到工作的第是十一個年頭。有那么一段時間,我感覺自己處在了人生的谷底,沒有方向,看不到未來。于是開始讀書,開始審視自己十年的歷程,說來奇怪,竟然讓我給想明白了,那似乎就像經歷一場頓悟,很奇妙,像是重生。接下來,我不斷看書,不斷的寫東西,不斷的感悟和體驗生活,偶然的一次,我接觸了這樣一個詞“元認知”。我那所謂的頓悟原來是元認知被激活的一種表現。元認知就是對自己認知的認知,就是你怎么看待自己過去的很多的想法和行為。
用元認知去審視自己十年的情商修煉之路,我對過去的自己有這樣一種印象,模模糊糊,不是特別明顯的一個人,品質還可以,沒什么缺點,似乎優點也不明顯,溫溫吞吞,算是中規中矩吧。就是這樣,我用十年時間打造了一個不清晰的自己,由于不清晰就很容易被人遺忘,回望一下過去,確實沒有太多值得記憶的東西,就像一個人在森林里走了很久,卻發現沒留下任何腳印,那個時候肯定是既緊張又迷茫。所以,有很多事情,很多道理,很多我們一直堅持并認為是對的東西,需要重新審視,用元認知去檢驗,到底是對還是錯。
回到情商這個概念,人人都會把它掛在嘴邊,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它真正的內涵,反正我曾經錯的離譜,而且一錯就是十年,其實,只要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情商的內容很豐富,它包括了自我意識,情緒管理,自我激勵,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系。我們很多人,僅僅是關注了人際關系這一點,而且,過分的關注他人情緒,片面的追求人際關系,會忽略自己的意識和情緒,甚至會壓抑自己的情緒,這不僅不利于情商的培養,反而會使自己的情商變低。
培養情商,最主要的應該是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好了,人際關系只是附屬品,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會是一種高水平的人際關系,不是靠著趨炎附勢,低三下四,求著別人認可的那種關系,而是由衷的敬意,真誠的尊重。
培養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相對于他人意識而言,沒有自我意識就是沒有主見,每個人站在各自的角度去表達一個觀點,你會覺得他們都對,說的都有道理,這就像盲人摸象。如果你說,這是理解別人的一種表現,這也沒錯,但是前提是你必須面對客觀,有自己的判斷,象就是象,不是他們所說的狗和豬。所以,自我意識是一種能力,需要去不斷提升,全面的實踐,積累更多的知識,掌握科學的方法,是自信的一種表現。另外,要有懷疑精神,我們的教育總是讓我們絕對的服從權威,老師、家長、專家、圣人這些人在某個時段都變成了我們的權威,我們似乎不需要思考,按照他們說的做就是了,如果這樣,很難培養出自我意識,因此,面對選擇,需要做判斷時,必須適時地擺脫很多文化的,集體經驗的,權威人士的意識,有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
管理自己的情緒,情緒是所有哺乳動物與生俱來的東西,他不是洪水猛獸。情緒管理也不是要控制情緒,更不是放縱情緒。我們的大腦大體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感知或者叫反射層,第二次就是情緒層,第三層是理性層。人遇到事情或者被刺激后也是按照這一順序逐層傳遞,某一天我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一個人打了我一耳光,本能反應是打回去,然后很生氣,再一看,完全不認識,肯定還會罵一句,你TM是不是有病,幾個小時后氣消了,才會回想,那人為什么打我啊。當然,被人打這種事并不會經常方式,我們更多的情緒反應,往往是受到某個人的某句話或某件事刺激,而情緒管理就是讓事情快速傳遞到理性層,最好在情緒沒有爆發之前把信息傳過來,這樣的話可以提前分析為什么,然后再決定用什么樣的情緒或行為去應對,這似乎很難,但需要刻意練習,面對事情的發生,時刻提醒自己為什么,其實,就是讓信息加速傳遞,練習的夠熟練,便成了思維習慣,就好像具有了理性的本能。用理性的思維馴化情緒,不僅能很好的掌控情緒,還能讓情緒為我所用。
自我激勵,自我激勵看起來有點復雜,也很有難度,目前,大多數的企業在人員管理方面,采取的是外部刺激的激勵方式,比如獎金激勵,榮譽激勵,職位激勵等等。真正自我激勵的人必須是有自我成長需要的人,如果只是追求一些身外之物,比如金錢,比如名譽,比如利益,這些東西一旦獲得,動力就會消失。自我成長是一個永恒的追求,沒有止境,一個人如果真正追求健康的體魄,他就不會停止運動,一個人如果真正追求提升自己,他就不會放棄學習,所以,給自己制定一個開放式目標,給自己找一個大的不能再大的理想,理想可以遠大,但是還要用無數個清晰的小目標去實現它,等你篤信自己的理想,喜歡上你的每個小目標,就會心甘情愿的為之付出,這便是自我激勵,你必須清楚的明白自己在干什么,這事情的意義,以及該怎么干才能實現。
至于人際關系,如果做到了以上三點,為你點贊的人會很多,做真實的自己,沒人會覺得你討厭;做理智的自己,會贏得很多人的尊重;做積極向上的自己,會成為別人的榜樣。
其實,那個時候,你的高情商會告訴你,這些對你來說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