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jīng)家分別是鳩摩羅什、真諦、玄奘、不空。四大譯經(jīng)家精通佛教義理,嫻熟中、印兩國語言文字,對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令人遺憾的是,作為佛教史上四大譯經(jīng)家之一的鳩摩羅什一生曾兩次“破戒”娶妻,高僧破戒,猶如美玉中的一點瑕疵,讓其受到種種議論的同時,也讓對其彌久敬仰的人們產(chǎn)生莫大的遺憾和困惑。
關于鳩摩羅什的傳記,最主要的有三篇:南朝梁僧佑撰《出三藏記集》卷十四的《鳩摩羅什傳》;梁慧皎撰《高僧傳》卷二的《晉長安鳩摩羅什》和《晉書》卷九十五《藝術(shù)傳·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的“破戒”事件在這些傳記中均有記載,鳩摩羅什本人對此也非常悔恨,鳩摩羅什將內(nèi)心的懺悔轉(zhuǎn)為悲憫之情,在其翻譯的佛經(jīng)中有所表現(xiàn)。
但是,從傳記中記載來看,鳩摩羅什的“破戒”完全是被迫而為,那么,鳩摩羅什被迫“破戒”的原因是什么呢?
這還的從鳩摩羅什的身世說起!
鳩摩羅什(344年—413年),梵語Kumarajiva,出生于古代西域的龜茲國,又譯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亦可簡稱羅什,意譯童壽。是東晉時后秦的一位高僧,譯經(jīng)家。
父鳩摩羅炎出身天竺望族,家世顯赫,世代為相,鳩摩羅炎天賦異稟且有節(jié),本應嗣繼相位,然而他不但推辭不就,而且毅然出家。隨后東度蔥嶺到龜茲國,龜茲王非常敬慕他的高德,延請為國師。
龜茲王有個妹妹年方二十,才思敏捷,讀佛經(jīng)過目不忘。她對鳩摩羅炎一見鐘情,發(fā)誓非鳩摩羅炎不嫁。龜茲王強迫鳩摩羅炎娶公主為妻,婚后生鳩摩羅什和弗沙提婆兄弟二人。
如此說來,鳩摩羅什的父親作為出家人也曾被逼“破戒”,不但娶妻還生了兩個兒子。
傳說鳩摩羅什的母親懷孕時,不論記憶或理解,都倍增于從前,甚至能無師自通天竺語,眾人都感到非常的訝異。
有位阿羅漢達摩瞿沙說:“這種現(xiàn)象,必定是懷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時,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等到鳩摩羅什出生時,其母便頓時忘卻天竺語。
鳩摩羅什7歲時,信奉佛教的母親就帶著鳩摩羅什出家。
為了修行的需要,母親在鳩摩羅什9歲時,又帶著他來到印度學習,師從佛學名師盤頭達多。
3年以后,12歲的鳩摩羅什隨母親回國。
傳說回龜茲國途中,有一高僧對他母親說∶“這個小沙彌應當好好守護。如果年至三十五歲仍不破戒,將來必定大興佛法,度人無數(shù)。如果破戒,就只能當個有學問的法師罷了。”
在龜茲,鳩摩羅什跟從一位名叫佛陀耶舍的僧人學習《十誦律》。這段時間他學習的《中論》、《百論》和《放光般若經(jīng)》,都是佛教重要的經(jīng)典,后來傳到漢地,有很大的影響。
鳩摩羅什的名聲越來越高,他的名字不僅在西域各國廣為人知,而且也傳到了長安。
前秦的皇帝苻堅派遣大將呂光征討西域。臨行之前,苻堅特地囑咐呂光攻克龜茲之后,將鳩摩羅什帶回來。
這是苻堅從政治上的需要考慮的,鳩摩羅什在西域的威信很高,苻堅十分清楚控制了鳩摩羅什也就間接控制了西域各國。
公元376年,呂光攻陷龜茲,獲得了鳩摩羅什,至此,鳩摩羅什失去自由。
呂光滅了龜茲國以后,他把鳩摩羅什擄到中國西涼(甘肅姑臧)時,呂光聽說國內(nèi)發(fā)生政變,苻堅已被姚萇所殺,姚萇取而代之做了姚秦皇帝(因為他姓姚,所以把苻秦朝代改為姚秦),呂光打消了回長安的念頭,自稱天王,國號大涼。也就是在西涼,鳩摩羅什第一次被迫“破戒”娶妻,事情的經(jīng)過時這樣的:
呂光見鳩摩羅什年紀輕輕就被眾人所敬仰,他從內(nèi)心里看不上羅什,就想辦法折騰羅什,行軍中故意要羅什騎惡馬,甚至是牛,希望藉此來羞辱鳩摩羅什,更為可恨的是,呂光惡作劇般地強迫羅什娶龜茲國王的女兒。
作為一介高僧,羅什自然堅決推辭,呂光卻說∶“你父親原來也是出家人,他可以娶國王的妹妹,你為什么不能娶國王的女兒、如此好的事情你又何必拒絕呢?”
呂光見鳩摩羅什態(tài)度堅決,就用酒將其灌醉,爾后將鳩摩羅什與龜茲公主一起關在密室里,羅什被逼破戒成親。
“色戒”是連一個沙彌都要做到的,羅什作為高僧,被人逼迫破了“戒”,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后來的佛教徒原諒了他,把錯歸在呂光身上。
后秦的姚萇已繼符堅在長安稱帝,姚萇仰慕鳩摩羅什的高名,曾經(jīng)力邀羅什。姚萇死后,他的兒子姚興即位,再次敦請羅什入關,一直未能成功,原因是呂光父子妒忌羅什足智多謀,能力高強,扣住羅什在涼州,不許他東入關內(nèi)。
呂光死后,他的侄子呂隆做了涼主。后來姚興派造大軍西攻涼州,呂隆兵敗投降,鳩摩羅什重新獲得自由,結(jié)束了他西涼十六年近似囚徒的生活,等到被姚興迎入長安時,鳩摩羅什已經(jīng)五十八歲。
姚興對羅什十分敬重、待以國師之禮。
弘始四年,鳩摩羅什應姚興之請,住在逍遙園西明閣,開始譯經(jīng)。據(jù)史料所裁∶他一共譯了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佛教典籍。
正是源于姚興對羅什的敬重,導致了鳩摩羅什一生中的第二次“破戒”,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
當時姚興對鳩摩羅什說道∶“大師聰明超悟,天下沒有第二人可以相比。但一旦去世,法種將要斷絕。”
于是他將十名歌妓送給羅什,強逼羅什娶她們?yōu)槠蓿槐茻o奈的鳩摩羅什只好再次破戒。
小人呂光出于羞辱的目的將鳩摩羅什推到“破戒”的尷尬境地,而姚興出于對法師的敬重、出于保留、延續(xù)“法種”的愿望,再次將鳩摩羅什推到“破戒”的尷尬境地,兩次被逼“破戒”雖然情形各有不同,但帶給鳩摩羅什心靈的創(chuàng)傷卻是相同的。
對鳩摩羅什說來,兩次“破戒”,尤其是第二次“破戒”并一娶十妻的做法,令他深感有虧于佛門的清規(guī),以至于終日愧悔不已,也使他在師友及弟子面前拾不起頭來,所以他在講經(jīng)說法時,總是用“臭泥中生蓮花”自喻。
弘始十五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大寺去世,臨終前他自豪的說:“今于眾前,發(fā)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爛”。果然火化之后“薪滅形碎,唯舌不灰”。
作為佛教三藏大師,一生竟被逼兩次破戒娶妻,作為一介凡人的我們,應該正確地理解鳩摩羅什當時所處的情景,和他的無奈。
在中國佛教史上,習慣將唐朝玄奘等人的譯經(jīng)稱為新譯,此前的鳩摩羅什等翻譯的經(jīng)卷稱為舊譯,可以說,鳩摩羅什是中國翻譯史上的里程碑。
鳩摩羅什大師一生致力于經(jīng)文的翻譯與佛學的推廣,我們應該以最崇敬的心情對待鳩摩羅什,而不應該糾結(jié)于大師兩次被迫“破戒”!
曾在一部佛經(jīng)中讀過下面一段文字,是佛家子弟用佛學的專用術(shù)語對鳩摩羅什兩次“破戒”的解釋,讀了這段文字后,相信對我們更加正確、理智地認識鳩摩羅什大師有所幫助!
“菩薩為護持正法雖然有所犯戒,但不可說其真的破戒,大乘佛教的戒律是從心念上講的,從犯戒的心理動機去考察所犯的戒相,若是發(fā)無上菩提心為利益眾生,那么一切罪相都不能成立,小乘的戒律只就結(jié)果而談罪相的輕重,所以佛陀又說對那些犯戒的菩薩“亦應恭敬禮拜四事供養(yǎng)”。看來我們真不能以凡夫斗量之識評說羅什法師之破戒問題。因為佛說此法只有大乘菩薩可以理解,就連小乘之聲聞人也不能理解--------
“以火焚尸,薪滅形碎,惟舌不爛。這一方面說明羅什法師在長安過的是俗人的生活,另一方面說明不能以一般的世俗之情去看待羅什法師的破戒問題,那就是要以賢人之智知圣人之心。凡人俗子說其“破戒”非同小可者乃是因為欲界有情男女之心最重所致。總之,羅什法師身當爐鍋之苦來漢地弘方等深教,洗晤蒙俗之偉業(yè),可謂千古炳煥,鮮有倫匹,絕不會因此破戒之事而有失一代高僧赤誠的弘法熱心和仁厚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