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羅什:離紅塵最近的絕世高僧(下)

上回說到鳩摩羅什自學成歸來后,弘揚佛法,在西域名聲大噪,其名聲漸漸的傳入了中原大地。

那個對于鳩摩羅什來說神秘而遙遠的國度,似是在遠方召喚著他。

那時的中原大陸,正是五胡亂華,戰火紛飛之時。公元前382年的一天,前秦皇帝苻堅召見了驍騎將軍呂光,商量的事宜正是如何攻打龜茲國。

要攻打龜茲國的原因是因為在這之前有西域的使者前來覲見,懇求他討伐西域那些沒有歸附于他的國家,并愿意當其向導。而這些國家中就有龜茲國。

另一原因便是不少中土僧人自西域游學歸來,稱鳩摩羅什才智過人。高僧釋道安聽聞鳩摩羅什在西域更是一再勸苻堅迎他入國。

于是乎呂光便率領七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從長安出發,發兵前,苻堅曾悄悄的囑咐呂光

“帝王應天而治,以愛民如子為本,并非貪愛疆土,實乃為那懷道之人,聽聞那鳩摩羅什,深解法相,善明陰陽,朕甚是想念。哲賢本為國寶,此去攻下龜茲,首要之事便是用快馬將鳩摩羅什送回,切記”

由此可見,苻堅發兵的真正目的其實只為鳩摩羅什,那莫大的疆土在他眼里甚至抵不過這一個僧人。

呂光領兵攻城,斬殺萬余,龜茲國打敗,國王白純出城逃走。呂光進城后按照苻堅的指示,第一件事便是尋找鳩摩羅什。

很快鳩摩羅什便被帶到了呂光面前,然而呂光仔細打量眼前這名年輕的和尚,似乎并無甚特別之處,完全不像苻堅所說的“大德高僧”、“懷道之人”。

呂光一時玩心大起,便戲耍起鳩摩羅什來,先是讓他騎牛,然后便是騎烈馬,然而鳩摩羅什在呂光和士兵的嘲笑下雖是十分狼狽,但依舊忍辱負重,并無半分怨言。

呂光見拿鳩摩羅什并無其他辦法,便強迫其破色戒,要求他迎娶龜茲公主,然而鳩摩羅什怎么也不肯答應。呂光便勸其道“你父親原也為出家之人,他都可以迎娶公主,你為什么不行呢?”于是呂光便設計將鳩摩羅什灌醉,然后將他與公主關于同一間密室,于是乎鳩摩羅什被破戒娶親。

史書記載:

(呂光)強妻以龜茲王女,什拒而不受,辭甚苦到。

光曰:道士之操,不逾先父,何可固辭。

乃飲醇酒,同閉密室。什被逼既至,遂虧其節。

強行被逼破戒,本已是莫大的侮辱,面對如此境地,鳩摩羅什依舊坦然處之,絲毫不見怨怒之色,呂光這才收起小覷之心。

終究他被押解上路了,被當成一個戰利品準備進供給國王。也許此時的鳩摩羅什心中會想起那遠方的母親的預言:莫大的名與莫大的苦,終是其注定的緣。

他隨呂光一路南下,直奔長安,然而到達涼州之時聽聞苻堅已死,呂光便傭兵自立為王,占領涼州,號位后涼。于是一代高僧就這么被這一代草莽困在今天的甘肅境內,一住便是十七年。

在這十七年的時間里,呂光病逝,呂纂篡位為帝,其在位時荒淫無度,一天,其與鳩摩羅什下棋時吃了鳩摩羅什一枚棋子,便戲言:殺胡奴頭(因鳩摩羅什為西域人),然而鳩摩羅什隨口答道:不能殺胡奴頭,胡奴將殺人頭。

這句話其實另有玄機,只是當時的呂纂和大臣們都并未理會,以為只是高僧的戲言,后來呂纂被呂超殺死,呂超小名便為胡奴,大家至此才恍然大悟。

這后涼的這十七年里,鳩摩羅什潛心學習漢語,已然達到了精通的地步,為他日后譯經,弘揚佛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在后涼時期的這十七年就如同那籠中的金絲雀,心中雖是向往著廣闊天地,但卻只能空守著著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看著年華逝去。

可能對于常人來說這種生活與囚禁無異,十七年的日子終是煎熬,但或許對于就鳩摩羅什來說,十七年只是彈指一瞬,只在須臾之間。佛已然在其心中扎根,再多的苦難也只是人世的一種經歷罷了。歷史又總是驚人的相似。公元401年,姚興攻占后涼,迎鳩摩羅什入關,至此鳩摩羅什終是迎來了生命中新的機緣,只是此時的鳩摩羅什已然五十八歲高齡了。

鳩摩羅什

姚興拜鳩摩羅什為國師,請求他弘揚佛法,當時的中原,佛法發展才剛剛起步,學習的經書也是十分有限,且大多晦澀難懂且未能準確。

鳩摩羅什既通梵文,在后涼的十七年里又將漢語學得精通圓滿。于是,他憑借著自身的智慧,將佛經由梵文翻譯成漢文,他譯出的經書,忠于原文,語言流暢,且典雅質樸。

鳩摩羅什在長安共譯出經書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是后世流傳最廣的佛教經典。

一天,鳩摩羅什正在講經,突然停了下來,對壇下的姚興說道“有兩小兒登我肩,致生欲障,不得不求御婦人。”

姚興會意,即刻回宮挑選了一名宮女送與鳩摩羅什,而鳩摩羅什也不講經了,果斷肉身獻法,果與宮女生下兩個兒子,此后又送給他十名歌妓。

據史書記載:興致禮不衰,優加供給,更撥女使十名,為其服役。羅什得了眾女,索性肉身獻法,與結大歡喜緣。

佛門講究因果循環,鳩摩羅什的意思是有兩個孽障無法入地獄轉世輪回,作為大德高僧,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于是便肉身獻法,由自己來背負著兩份罪惡。

然而為人師表,勢必會有人效仿。鳩摩羅什肉身獻法之后,惹得一眾學徒羨慕不已,緊隨其腳步,紛紛破戒。一時人心動亂,此時的鳩摩羅什已經六十五歲了,不少守戒僧人要求其自證清白。

無奈之下,鳩摩羅什召集弟子,在眾人面前擺上一缽銀針說到:誰能像我一樣吃下這法缽中的東西,便能肉身獻法而法身不破了。

說完,便法缽中的銀針仰頭吞下,而鳩摩羅什卻無絲毫異樣,后世認為只是障眼法,但當時的僧眾認為其已肉身成佛,顧能度化一切,至此和尚娶親的風波才告一段落。

從后涼到后秦,鳩摩羅什的佛心始終未曾改變,他被迫親近女色,飲食酒肉,但禪心堅定,他曾說:臭泥中生蓮花,但采蓮花,勿取污泥也。

公元413年,此時的鳩摩羅什已經七十五歲了,其深感不適,苦念三番佛咒以求自救,然而大限已至,回天乏術。眼見佛陀都無法自救,眾人心生疑慮,還未圓寂,鳩摩羅什已然地位不保。

為證自己所譯經書是為真經,鳩摩羅什坐化前發誓:傳譯真經,俱系真旨,當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爛。果然鳩摩羅什荼毗(火化)后留下舌舍利,至今供奉于甘肅武威鳩摩羅什寺。

有后世的沙門說,鳩摩羅什精通的東西,譯著連十分之一都達不到,可見這位佛學大師的博學程度。

鳩摩羅什的一身都與佛為伴,終身獻法,然任時光蹁躚,他自心如磐石,佛常駐心間,世間萬物皆為虛無。他深居簡出,日日與佛經為伴,埋首于卷卷經書之中,為后世留下寶貴的財富,只有那里才是屬于他的世界。

他從龜茲走來,穿越世間塵埃,歷經時空變幻,輕拂禪衣,拈花一笑,步步生蓮,身后佛法萬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