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看了好些老電影。
有些是看過一遍的,有些是一直以來都沒去發現第一次看的。
有些電影是在講述一個人的真實故事,而有的電影,雖然是虛構,卻像預言一樣展示后來者的人生。
說實話我實在是個對拳擊無感的人,可是接連看了兩部和拳擊手有關的經典電影:《百萬寶貝》《百元之戀》,覺得拳擊真是個神奇的運動。它能讓人燃起斗志,也能讓人拾回尊嚴,更能讓人找出人生的真諦、走出灰暗陰影。
如果仔細想,或許拳擊是把人生問題表面化的一次嘗試:承受住傷害、擊打對手與被對手還擊、然后獲得一些東西。它充滿了躲閃與出拳,足夠幸運,才可能有一次機會,躲開重拳。
02
昨天才看的《百元寶貝》,趁著余音尚在,忍不住想寫寫。
我不知道怎么介紹這部電影,找不到一句合適的概括性語言,因為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電影的內容實在豐富。夢想與現實的斗爭,付出與得失的較量,愛與堅守的矛盾、尊嚴與生命的思考...但凡你以為它僅僅是夢想、真愛,或者是簡單的輸與贏的電影,都會被層層剖析開來的另一層深意所震撼。
女主麥琪是一個普通甚至有些失敗的女孩,在她的三十一歲以前。
有一個比樊勝美更甚的原生家庭,貪婪懶惰刻薄的母親,不知所謂的兄弟姐妹,出生在比偏僻更偏僻的地方,三十一歲還在餐館和雜貨店做著最低賤的工作,沒朋友沒愛人甚至沒人憐憫,把客人剩下的食物當晚餐。
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會感嘆這個人這輩子,也就這樣了吧。連她自己也說:“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她只知道一件事,自己是個垃圾。”如果連自己喜歡的拳擊都不能再學的話,那將一無所有。
拳擊是她的摯愛、也是她的希望所在,甚至可以說是她唯一的信仰,所以無論如何,她都纏著著名教練弗蘭基,并堅信他能夠讓她在萬眾矚目中找回失去的尊嚴。
03
在電影的中間環節,麥琪鍥而不舍的去練習,感動了艾迪,有意教給她一些技巧直至讓弗蘭基妥協,開始訓練她。后來麥琪取得了一些小勝利之前,我都以為這就是一部勵志片,并沒有想太多的認為:
麥琪雖然窮,但是較大多數茫茫然的人而言,她至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并一直為之努力;按照一般電影的套路,最后取得形式上的勝利或者意義上的勝利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像《摔跤吧,爸爸》中的吉塔取得的勝利,《百元之戀》中一子意義上的勝利一樣。
然而電影在不斷告訴我:并沒有那么簡單。
直到看到最后才有點明白過來,它是勵志電影,但不止于勵志,每一個鏡頭,都自有它的意義。
窮到買不起褲子,卻歇斯底的熱愛拳擊的丹尼爾,他無知所以無畏,揚言要爭取金腰帶,要挑戰早就退役了的拳王,他疑惑“礦泉水瓶子里的冰塊是怎么從那么小的瓶口放進去的”,最終他明白“每個人,都會輸的”
他,是一個積極的掙扎著要實現夢想的人,可是命運并沒有因為他有夢想而為其打開一扇門甚至透一絲縫隙,人類的潛規則始終束縛著每一個人,丹尼爾當然也不另外,夢想對他來說,只是永遠到達不了的烏托邦罷了。
以及那個有著蒼老、厚重略帶哀傷聲調的總是用平實、精確的語言道出真諦的艾德的故事,曾經是很好的拳擊運動員,但在第109場比賽里失去了一只眼睛,一輩子做訓練館的清潔員,也會為了保護一些人開始拳擊生涯的“第110場較量”在整部電影中的鋪墊。
包括麥琪父親與狗的小故事,麥琪與小女孩的相視而笑等等,都有原意。
是啊,勵志那么簡單,但是生命與尊嚴呢?
04
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說,這是一部愛的電影,我覺得它蘊含的不僅僅有愛,更多的是一種對生命的闡釋,生命在輝煌過后的黯淡。
最后麥琪被骯臟而卑鄙的婊子拳王憤怒偷襲,獲得夢寐以求的拳王金腰帶的同時,在鮮花和掌聲中倒下,全身癱瘓,她曾從地獄到天堂,又頃刻顛覆,輸贏都輕飄飄的。
可是從那刻開始,我才真正理解了這是部關于愛的電影。
壓抑又封閉,長期和女兒有著冰山一樣不可化解的矛盾的弗蘭基,失意而困頓,以拳擊為生命繩索的麥琪,同樣悲劇的兩個人,在艱難的逆境中,相扶相守一起與命運作抗爭,他們是師傅與徒弟,或者說是父與女,更或者說他們是同一種人。
也許對他們來說,再大的逆境中有絲毫的光亮都會覺得幸福,這也就是能夠朝著夢想追去的動力所在吧。
05
我一直以為,好死不如賴活著,所以麥琪最后應該會在弗蘭基的照看下,了卻余生。可是驕傲如她啊,殘缺的身體又怎能維系生命的尊嚴?咬舌自殺而不得,她祈求藥物注射實現安樂死,經過痛苦抉擇的弗蘭基幫助了她。
藥劑進入身體那一刻,我想,麥琪對自己拳擊的這段生涯是無怨無悔的,她獲得了安寧,鮮花與掌聲,她曾被目光包圍,她得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保住了尊嚴,她是幸福的。
也許正如艾迪對弗蘭基說的那一段話:“弗蘭基,每天都有人死去,拖地的時候,刷碗的時候,你知道他們最后一個念頭是什么嗎?“我從沒有過機會,”因為有你,麥琪得到了屬于她的機會。如果她今天就死去,你知道她最后一個念頭是什么嗎?"我覺得我干得不錯",這樣我會覺得心安理得的。”
和其他人相比,麥琪選擇了與命運做抗爭,她選擇做夜空中燦爛的煙火,綻放的時間不長但對她來說足夠輝煌,她曾揮舞著拳頭,努力的生活過。而不是像她的親友,得過且過,靠著政府的救濟,在渾渾噩噩中,懶惰而狹隘的度過漫長而又無意義的一生。
另一方面來說,弗蘭基選擇幫助麥琪安樂死,未必不是對他常年信仰的基督教的另一種信仰,他曾說:“她是他的摯愛,她的血肉”。
一如《挪威的森林》中的一句話: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麥琪這一生,值得。
麥琪停止呼吸的時候,我有點難過,但更多的是一種暢懷。這部電影,自有它的小溫暖。無論是關于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