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寫外界對美女的感受,而且不是人的感受,是大自然其他生物的感受。大自然的魚、鳥、月亮、鮮花,本來不可能有人的感情,但是古代文人想像,美女使它們產生羞愧之感,魚兒羞愧地沉入水底,大雁羞愧地從天上掉下來,月亮羞愧地擋住了自己的光輝,花朵羞愧地凋謝了。
我們首先要澄清一種廣泛誤解:很多書和辭典都解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典故分別來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沉魚來自西施:西施在水邊浣紗,水中魚兒驚嘆她的美麗,羞愧地沉到水里。有的書封面就說有“沉魚”之貌的是西施。
落雁來自王昭
君:昭君出塞,大雁看到她的美麗,羞愧地從天上掉下來。有的書封面上就寫有“落雁”之貌的是王昭君。
閉月來自貂蟬:貂蟬月下祈禱,月亮看到她的美麗,偷偷藏到云彩后邊。有的書封面就寫有“閉月”之貌的是貂蟬。
羞花來自楊貴妃: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御花園賞花,花園的花朵因為看到楊貴妃,羞愧地凋謝。有的書封面就寫有“羞花”之貌的是楊貴妃。
這樣的說法鋪天蓋地。對不對?基本不對。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三流小說家戲劇家的套話,最早用這八個字形容美人的,恰好是文學史上三位赫赫有名的大師:莊子、曹植、李白。這四個典故與四大美女有沒有關系?有一個典故和西施有關系,其他典故與四大美女毫無關系。具體地說:
“沉魚落雁”典故的是莊子創造的:《莊子·齊物論》:“毛嬙、驪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什么意思?毛嬙和驪姬是人們公認的美女。水中的魚兒看到毛嬙和驪姬,自愧不如,游到深水躲起來;天上的鳥兒看到毛嬙、驪姬,自愧不如,遠遠地飛走;麋鹿,就是現在所說的“四不像”,看到這兩個美女,趕快跑開。如果把莊子的話簡單用現代漢語來說就是:毛嬙驪姬這樣的美女一露面,大自然的美麗動物都感到羞愧,魚沉、雁飛、鹿奔。
毛嬙和驪姬是春秋前期的著名美女。驪姬,是晉獻公寵愛的美人。莊子既然把毛嬙放到驪姬前邊,說明毛嬙比驪姬早,是真正的古美女。清代郭慶藩《莊子集釋》說毛嬙是“越王美姬”。所以,莊子創造的“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也就是后來的“沉魚落雁”,比西施至少早三百年,是形容春秋前期、公元前八世紀的美女毛嬙和驪姬。不是用來形容春秋后期、公元前五世紀的西施。更不可能形容比西施晚幾百年的王昭
君。
“閉月”典故是曹植創造的。曹植《洛神賦》寫美麗的洛神出現,像光彩四射的明珠,周圍一切黯然失色:“髣髴兮如輕云之蔽月。”洛神出來,月亮的光輝被遮住了。貂蟬是元代末年才虛構出來的形象。那時“閉月”典故早就有了。是三國時曹孟德那個才高八斗的兒子曹子建創造的,比貂蟬早一千年。
“羞花”是大詩人李白創造的。李白詩《西施》:“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顏。”什么意思?西施是越國的美女,她是苧蘿山出來的,她的美麗穿越古代到今天,連荷花都因為她而感到羞愧。李白也寫過楊貴妃,“名花傾國兩相歡”,用牡丹花與楊貴妃相比。人和花是對等的。但是“羞花”,人和花就不對等了。是花因為人的美而羞愧。而使花羞愧的,是西施。看來李白認為西施比楊貴妃更美一些。
后來《五代史》用“花見羞”稱呼一位美女,從此,小說,戲劇出現無數的花見羞和百花羞。到《水滸傳》還有。
最早把“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聯到一起用,是元代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可嘆你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從此變成“沉魚落雁”。“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從此連起來成了古代文人的口頭禪。
節選自《文史知識》“趣話美女”專欄之一《沉魚落雁花愁顫》。專欄乃中華書局《文史知識》執行主編劉淑麗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