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各位美仁,大家晚上好!
首先感謝主持人楊娜老師,分享嘉賓王大慶老師和毛杰莉老師。
我第一次作點評,準備工作做得不足,請大家多多包涵。其實與其說是點評,還不如說是來學習。
相識毛杰莉老師是在第七屆的線上教育行走,毛老師非常地精進,多次聽毛老師的線上分享和主持,特別是在第八屆教育行走上發起的朗誦節目《閱讀,無限接近真正的教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大慶老師我早在“教師成長第一推動力”系列課程中就認識了,大慶老師是其中一個課程的主持人。今年的教育行走,比較遺憾沒有跟大慶老師有很多的交流,但我已購買了大慶老師的書,我會慢慢研讀。
《每個孩子都是天上的星辰》作者介紹里說:大慶老師從教35年來,當過校長,做過公務員,最終回歸“孩子王”。大慶老師在本書自序里還說:我一直有一種慶幸,我的職業和我的愛好是相一致的。因此,即使工作多年,在我身上依然沒有半點職業倦怠,有的只是對工作的高度熱情和對教育的純粹熱愛。正如李鎮西老師說的,教育是我的愛好,我怎么會有職業倦怠呢?正如馬克斯范梅南所言,所謂教育學就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大慶老師是癡迷教育的好老師。在我眼里,大慶老師是大咖級的人物。
大慶老師今晚分享的主題是幼小銜接。面對幼小銜接,大慶老師說銜接的重點一定是“既要……也要”,讓知識學習和身心健康達成平衡,帶著孩子回到豐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在生活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在情境中學習,在互動中學習……看到參差多態的生命,既看到孩子的優勢,揚其長,也能正視孩子的不足補其短,更能不急不躁耐心等待,放眼長遠慢慢來。
如果把幼小銜接階段放在人生的長河里來看,那只是開始,是打下根基,蓄積力量的時候,他需要有足夠長看似浪費實則全盤吸收的自由奔放的閑暇時光,一如非洲草原的“草地之王”尖毛草,在最初的半年時間里,不與野草爭短長,只是無聲無息地扎根朝下生長,直到超過28米之長,當蓄積了足夠的營養和能量之后,它便一發不可收拾,短短幾天時間長成草地之王。
張文質老師說:教育是慢的藝術。人的成長是慢慢的快。誠然如此。
毛老師今晚分享的主題是參差多態,才是幸福本源。怎樣做到參差多態呢?學會接納。毛老師用三個故事闡述了這個道理。哪三個故事呢?
第一個是關于樊登的。樊登老師在一次演講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有一天,我收到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回復,他說,“好吧,那我們就接受孩子的平庸吧!”我相信你們在座有人心里就是這樣想的,對嗎?我說:“你為什么說這么傲慢的話?”他說:“我沒有傲慢,我都接受孩子的平庸了,我怎么會傲慢呢?”我說:“你這句話很傲慢,你不知道嗎?你怎么知道孩子聽你的話就會不平庸呢?你怎么能夠那么自信,覺得孩子一定要聽話,一定要按你的指令來進行,他就能夠如何如何?別逗了!”他說:“那我應該怎么說?”我說:“那我們就接受孩子帶來的驚喜吧!”你要允許孩子是一個生命。
我的感悟是什么?我養育孩子的經驗是:把孩子的命權交托給孩子自己,把航舵交給孩子,讓他駕駛自己的生命之舟。我們可以坐副駕駛,可以適時指導,但不可搶搶孩子的方向盤。父母當好后勤部長或者做好保駕護航就行了。
第二個是大慶老師的故事。去年,走進第七期張文質教育寫作研修班,我有幸結識了王大慶老師。大家可以教育行走的偌大會場中一眼就能看到這位滿頭白發、滿臉祥和、總是掛著可親笑容的姐姐。大慶老師的著作很快就誕生了,這是我意料之中的事情,因為她豐富的閱歷中有著無比厚重的積累。她的這本新書《每個孩子都是天上的星辰》是她30多年教育經驗和智慧的呈現。大慶老師用鏡頭捕捉畫面,用文字記錄日常,原本打算把圖片給家長,把文字留給自己慢慢回憶,最終卻促成了一本書的誕生。
我的感悟:生命在于折騰,不求安穩。寫的意義太大了,寫著寫著出書了。
第三個故事是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一次,陶行知抱著一只雞來到武漢大學的講堂。他把那個雞的腦袋摁著,地上有一把米,摁著那個雞的腦袋讓它吃,那個雞就抗爭,不吃,然后所有的人笑,覺得這個教授太奇怪了。然后陶行知把手松開,站到一邊,那個雞去吃米了。
毛老師說:迫于升學壓力我們會不自覺地成為按住雞腦袋的那個人,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之后又怕自己做出一些嘗試和改變之后,不能與群體里的大多數整齊劃一。“不許不同”也許已經刻進了我們無意識。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們改變不了學校,為何不能勇敢地從我們自己的課堂,自己的班級開始入手呢?刀哥說:“我們改變不了季節,但可以營造局部的春天?!?/p>
讓我們一起來營造局部的春天。
我的點評到此結束,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